【宁品读】“调”房子……

2025-10-20 12:58:55 3420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蜗居家庭比比皆是,可改善居住条件又是许多人家的“刚性需求”,于是,调房子便成了一个重要手段。

西新街,在长宁路凯旋路口向东跨过汇川路的长宁路南侧,有一大片棚户区(姚志康提供)

当年,我家也是这支调房大军中的一员,只是房子看了无数,成功率为零。我家住在愚园路,属新里结构。听父母说他们是用几只"小黄鱼"向二房东“顶进”来的。在这幢三层楼房里,二房东住在二、三楼,我们住一楼。老早没有建筑面积这一说,我家前间21点几平方,后间18个多点,一共40个平方,再加上房前有个小花园,屋后有个小天井,一家三口住得挺宽敞的。

住得好干吗调房呢?“文革”中的一天,二房东家住的二楼前间被人强行住进去了,这间房是整幢楼里的“肉”,看来,抢房的早就盯牢它了,而且还看准了他没有抵抗力。前间的风波没过几天,二楼后间又被人抢去了。于是二楼一下子多出了11个大人小孩,原来我们两家合用的卫生间立马变得臭哄哄的,而一楼合用的厨房也被塞进了煤球炉。换环境是我们的想法。

一段时间里,我们吃过晚饭便行动了。我妈在煤气灶上捣浆糊,我把“蓝印纸”覆盖在32K大小的纸上抄写自家的情况以及换房的要求,然后坐在我爸自行车的后座上,跟他一起乘着夜色在电线杆上张贴换房广告,顺便也看别人的招贴,有合适的房源赶紧抄下联系方式,而星期天我们也去复兴中路跳水池对面的黑石公寓,那边有个自发的换房市场,有需求的都会去那里寻找机会……

贴广告的方式很短命,过一二天再去看,要么被覆盖住了,要么被撕走了。于是新一轮的捣浆糊、抄写、张贴再重来一遍,相比之下,去黑石公寓的换房市场见效快,那里挤满了急于换房的人群,这情景有点像人民公园“相亲角”。大家面对面地谈条件的确要比在电线杆上贴广告来得直接。谈得拢的当场就去对方家看房子了。

建于1940年的西园公寓,位于愚园路1396号。解放初期,这里还是沪西人民防空的制高点

在我的印象中,调房子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当时就有一句戏言:“调房子比找对象难”。的确,找对象是一对一你情我愿的事情,而调房子是一家子对一家子的问题,只要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投反对票,那便全盘否决了。

记得我家曾和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家准备去交易了,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家的二儿子死活不同意,两家人共同的努力打了水漂。后来才知原因,他家有只二三平方左右的大壁橱专给二儿子搭铺睡觉,要是搬来我家他就没这个特权了。

调房中还碰到过万分沮丧的事,我家和兴国路一家兴冲冲地去房管所办理调房手续时,工作人员说这个地段属于特级地区,不是随便谁想进就能进的。当时我父亲属于“牛鬼蛇神”,自然跨不进那个“门坎”了。

房子虽没调成,但回忆起当年事仍回味无穷。上海人在换房中的智慧绝对令人佩服,“三调”、“四调”不稀奇,我甚至于听说有位无房结婚的老兄硬是靠着“七调”才有了间婚房。光是七户人家来来回回看房这个“工程”就有多复杂呀,这么活络的头脑使我联想起在水里游刃有余的鱼儿。

调房的市场今天似乎匿迹了,但如果能赋予它时代特色,除了火红的买房和租房市场,调房子应该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改善居住的方法,这个空间大着呢。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猜你喜欢

本文为长宁区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章慧敏

原标题:《【宁品读】“调”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