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廟宇:苦行僧在痛苦修行中尋找的永恆自由

2025-11-17 00:55:06 4047

在印度次大陸的塵土飛揚的道路上、在喜馬拉雅山麓的靜謐廟宇間,時常可見這樣一群身影:一群苦行僧蓬頭垢面,身穿襤褸衣衫,或僅以灰燼塗抹身體,手持象徵濕婆神的三叉杖,口中吟誦著古老的經文。他們是「印度教苦行僧」(梵語:Sādhu),一群選擇了捨棄世俗物質享受,透過極端身體磨難與精神冥想,以求探索生命終極意義與靈魂解脫的修行者。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場對現代物質文明的無聲詰問,引領我們深入探究一個古老而深刻的哲學命題:人類是否能透過征服肉體的痛苦,來達致精神的至高自由?

本文的內容將深入剖析苦行僧的起源、哲學、多樣的修練方式及其在社會中的獨特角色。

苦行的起源與詞義辨析

「苦行僧」一詞容易引發誤解,許多人會將其與佛教中在山林隱修的頭陀僧劃上等號。然而,這種修練方式的歷史遠比佛教更為悠久,其根源深植於古印度的婆羅門教與耆那教等本土宗教傳統中。

歷史背景

苦行的梵文原意為「熱」,源於印度炎熱的氣候,早期修行者將忍受酷熱作為一種核心的磨練手段。有學者分析,苦行傳統的興起,部分是為了對抗森嚴的種姓制度。在一個將人劃分三六九等的社會體系中,成為一名苦行僧意味著拋棄原有的社會身份、財產、工作與家庭,加入一個不分尊卑貴賤的靈性社群行列,以此追求眾生平等的理想。

宗教辨義

印度教與耆那教:今日所見的苦行僧,絕大多數隸屬於印度教,其次是耆那教。他們將肉體視為「罪孽的載體」或「臭皮囊」,認為必須透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嚴苛方式,忍受常人眼中難以忍受的事情,方能滌淨業力,擺脫無盡的輪迴之苦,最終達到心靈的解脫(Moksha)與離欲的境界。

佛教的觀點: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成佛前,亦曾進行過極端的苦行修練,「日食一麻一米,形體劣弱,骸骨相連」。然而,他最終意識到這種自我折磨並非通往覺悟的正確道路,轉而倡導避開縱慾與極端自虐的「中道」。因此,佛教雖然允許頭陀行(如一日一食、塚間住等),但本質上反對無益的自殘式苦行,並將其稱為「外道苦行」。

其他宗教:禁慾主義與克己修行的概念也存在於其他文化中,例如基督宗教的許多聖人,如聖方濟各,也主張過簡樸、剋制慾望的生活,但其形式與印度苦行僧的極端肉體實踐有顯著差異。這種概念與中國傳統道教的闢穀、內丹等修行方式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追求超越世俗上亦有相通之處。

修行的哲學:在痛苦中尋找自由

選擇成為一名苦行僧,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個深刻的生命抉擇,背後有著一套完整的世界觀與哲學支撐。

印度教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四個階段:淨行期(學習)、居家期(成家立業)、修行期(潛修森林)與最終的苦行期(雲遊四方)。許多苦行僧便是在完成了家庭與社會責任後,散盡家財,告別妻兒,踏上這條孤獨的靈修之路。一位名叫阿倫的70歲苦行僧,在他妻子因癌症去世後,深刻體悟到「死亡是生命存在的偉大現實」,他發現自己過去的中產階級生活與財產在死亡面前顯得毫無意義。於是,他賣掉房子,捐出財產,成為一名雲遊聖人,他說:「我已經丟掉了慾望……我現在一無所求。我自由了。終於自由了。」

這段話精準地道出了苦行的核心目標:透過放棄外在的「有」,來尋求內在的「無」。他們相信,世間一切的痛苦根源於慾望。對許多信徒而言,進入天堂是終極目標,但苦行僧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靈性解脫。正如莎士比亞在《第十二夜》中所寫:「慾望就好像是『邪惡而兇殘的獵犬』,我們的整個人生都在受其驅使」。苦行僧透過主動迎接肉體的痛苦,如飢餓、寒冷、疼痛,來磨練意志力,觀察並最終斬斷慾望的鎖鏈,從而獲得不受外物束縛的、徹底的精神自由。

派別、儀式與極端實踐

印度的苦行僧群體並非鐵板一塊,內部存在諸多派別,估計總數約有400至500萬人,其中女性(Sādhvī)約佔10%。

主要派別:從信仰上,主要分為信奉濕婆神(Shaivas)與信奉毗濕奴神(Vaishnavas)的兩大派別。濕婆派的苦行僧常在身上塗抹灰燼,象徵罪孽、死亡與再生,並攜帶三叉杖。從外觀上,則可分為「天衣派」與「青衣派」。「天衣派」(Digambara)即裸體派,他們全身一絲不掛,認為這代表著回歸原始狀態,遠離凡塵,與世無爭;「青衣派」則穿著簡樸的衣物,通常是黃色或橘色的棉布服。

入門儀式:初入門者需舉行儀式,剃度削髮,象徵著「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此後,他們的年齡將從這一刻重新計算,並需嚴格遵守「三不」戒律:不性交、不撒謊、不殺生。

令人咋舌的修行方式:

忍耐極限:長期斷食、斷水;躺在密佈釘子的牀上;赤足行走於火熱的木炭之上;將頭埋入沙中數小時;在酷暑與嚴寒中靜坐,這些都是難以想像的事。

驚人的耐力:近年在媒體流傳的影片中,可見一位名叫阿瑪爾·巴拉蒂(Amar Bharati)的苦行僧,為了向世界傳達和平的訊息,將自己的右手高舉超過45年,手臂最終因肌肉萎縮與神經損傷而永久定格在舉起的位置,形同枯枝。另一位名叫拉德希普里(Mahant Radheypuri)的苦行僧,也為了獲得神的關注而高舉右手超過10年,手臂已完全失去知覺。

精神探索:部分苦行僧會吸食大麻脂,他們相信這能幫助他們進入更高的意識狀態,獲得洞悉他人心思的「神功」。

特徵

印度教苦行

耆那教苦行

佛教修行(中道)

核心目標

達到靈性解脫(Moksha),與宇宙終極實在(梵)合一

斷絕所有業力束縛,使靈魂恢復純淨狀態並獲得解脫

證得涅槃(Nirvana),止息一切苦與輪迴

對待身體

視為罪孽的載體或慾望的工具,需透過嚴酷的折磨來淨化與超越

奉行極致的不傷害(Ahimsa),苦行是為了淨化靈魂,而非懲罰身體

視為修行的工具(渡船),既不應沉溺享樂,亦不應刻意摧殘

典型實踐

躺釘牀、高舉手臂數十年、行走火炭等極端肉體磨難

嚴格的絕食直至死亡(Sallekhana)、裸體修行(天衣派)以示不執著

頭陀行(Dhutanga),如一日一食、樹下住、塚間住,旨在簡樸離欲,但非自殘

修行哲學

透過肉體痛苦來鍛鍊意志,壓制並超越世俗慾望

以徹底的非暴力與不執著為最高原則,苦行是實現此原則的途徑

走中道,避免縱慾主義與極端苦行主義兩個極端,認為兩者皆無助於覺悟

常見問題

1. 所有苦行僧都是一樣的嗎?

答:不一樣。苦行僧內部有許多不同的派別,最主要的分野是信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濕婆或毗濕奴。此外,他們在衣著(裸體或穿衣)、修行方式和具體教義上都存在差異。

2. 佛教僧人也算是苦行僧嗎?

答: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雖然佛教僧侶也過著簡樸、剋制慾望的生活,但佛教的核心教義是「中道」,反對極端的自我折磨。佛陀本人在嘗試過苦行後放棄了它。因此,嚴格意義上,「苦行僧」一詞更適用於印度教的Sādhu或耆那教的修行者。

3. 為什麼會有人自願選擇如此痛苦的生活方式?

答:其動機是深層次的宗教與哲學追求。他們相信,透過戰勝肉體的痛苦與慾望,可以淨化靈魂、消除惡業、打破生死輪迴的枷鎖,最終達到與神合一或靈魂解脫的至高境界。對他們而言,短暫的肉體痛苦是換取永恆精神自由的必要代價。

4. 苦行僧在現代印度社會的地位如何?

答:他們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尊崇。許多印度人將他們視為「聖人」或「神的使者」,會向他們佈施食物以積累功德,並尋求他們的祝福。儘管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他們作為印度古老精神傳統的象徵,尤其在印度南部等信仰虔誠的地方,依然在民間享有崇高的地位。若想深入瞭解,可以查看更多相關的紀錄報導。

總結

苦行僧,這一古老而神祕的群體,以其極端的修行方式挑戰著世人對生命與幸福的定義。他們的生活在常人的眼中或許充滿了難以理解的痛苦與自虐,但其背後蘊含的卻是一套深刻的哲學——即真正的自由並非來自物質的豐盛,而是源於內心的無欲無求。他們是印度社會中備受尊崇的聖人,是行走於凡塵的哲學家,也是古老精神傳統的活化石。

從聖雄甘地以絕食和簡樸生活撼動大英帝國,被丘吉爾稱為「半裸的苦行僧」,到今日無數在恆河邊冥想、在山林中漫遊的修行者,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實驗室,探索著人類精神所能達到的極限。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追求外在世界的同時,或許也該偶爾回望內心,思考在無盡的慾望之外,是否存在另一種通往寧靜與自由的可能。

資料來源

苦行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苦行僧_百度百科

在印度遇見喜愛莎士比亞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