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刘备——蜀汉建国

2025-11-05 02:08:05 7260

一般而言,人死之后根据生平事迹才给予谥号。汉献帝刘协究竟是不是死了,刘备是不知道的,但是汉朝的确是亡了。既然刘协是禅让,曹丕应该不至于立即杀死他。在曹丕眼里,刘协已经是个没有半点实力的废物,一条不能翻身的咸鱼了。

刘备为刘协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因为路边消息称汉献帝被害了,那就宁可信其有。如果汉献帝活着,刘备想称帝名义上还是存有瑕疵。

其次,舆论造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

【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璿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於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为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皇帝是天子,但凡天子出生、即位都是有一些祥瑞的。在为汉献帝发丧之后,各地纷纷报告祥瑞现象,天天月月都有此类消息。

刘豹

黄权

谯周

等一群大臣以“

河图、洛书验应自远,必有天子出其方

”,上言劝刘备应天顺民,即位称帝。

第三,政治表演。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於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於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徵验。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进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

许靖

糜竺

诸葛亮

赖恭

等人上奏说:“曹丕篡位弑君,毁灭汉室,窃夺国家政权,胁迫忠良之士,残忍无道,人怒天怨,民心思念刘氏重有天下。现在国家无主,全国人心惶惶,无所仰瞻。臣民上书者前后计八百之多,纷纷报告描述祥瑞的征象,图、谶亦应验甚明。如今上天降下吉兆,儒士英才纷纷进献《河图》、《洛书》的秘密及孔子阐释的图谶真义,应验的征兆全都出现。大王是孝景皇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裔,嫡系庶出百代相传,天地降福,姿容伟岸高大,神明英武,仁深德重,礼贤下士,故而赢得天下归心。考究《灵图》,阐发谶、纬,神明显示的名号昭然若揭。理应马上登临皇位,继承高祖、世祖创下的伟业,续传宗庙位秩,对天下百姓则是幸事。为臣等谨与博士

许慈

、议郎

孟光

,拟定登基礼仪,选择吉日良辰,为您奉上尊号。”

诸葛亮等人从汉室传承、民意、上天感应等方面再次上奏刘备,不仅恳劝刘备登基,而且已经启动了登基程序。

最后,刘备如同进位汉中王一样,主观上是主动上位。

刘备是否之前有过称帝的想法?从刘备步入江湖就一直做老大,无论实力强弱,都不甘心长久依附于别人,他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曹操的谋士程昱曾说刘备“终不为人下”。刘备作为一代英主,早已看到东汉气数已尽,曹操封“魏王”后,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汉中交战后,自己与曹魏的斗争有生之年已经无望完全胜利,而无所顾忌的曹魏必将取代汉朝廷。哪位英雄不想称霸天下做皇帝呢?曹丕篡位正好给了刘备机会。

前面提到“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

”,关羽围困襄阳、樊城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说明汉中之战以后刘备集团就有了建国称帝的想法,关羽在激战的间隙还要派两名襄阳男子献玉玺,说明益州民间与官方关于刘备称帝的呼声已经传到了荆州前线。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北宋《太平寰宇记》卷74、明《大明一统志》卷71、明《蜀中名胜记》卷12等均记载此事,李严等94人立碑建庙,这样的大事没有刘备的首肯,没有人敢轻易建庙。而这一年是公元219年,曹丕篡位的前一年。

我们再从刘备儿子名字上揣测一下,第一个儿子是义子刘封,第一个亲生子是刘禅,这两个儿子名字很有意思,“封”与“禅”就是封禅了。

【贰】

刘备称帝

1.登基

在一班审时度势的大臣一批又一批的劝说下,刘备几番推脱后终于答应登基。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

【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担之南。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脩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公元221年农历四月初六,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即位登基,恭谨奉献黑牛祭品,告示天地神灵。

皇帝即位,需要祭告天地,刘备发出如下心声:“汉朝得到天下,万代相传不绝。昔日王莽篡位,光武皇帝勃然震怒将其诛灭,使汉家社稷重得安定。现在曹操倚仗武力行凶天下,戮杀皇后太子,罪恶滔天,天理难容。曹操之子曹丕,继承其父凶残悖逆,窃篡皇位。群臣将士认为汉家社稷堕废,应由刘备加以修复,承嗣高祖、世祖大业,替天行道。刘备自知德行浅陋,惧怯难当大任。征询国民及藩属部落首领,都认为‘天命不能不应,祖宗基业不可长期废置,天下不能一日无主’。全国仰慕刘备一人。刘备岂敢违抗天命,且担心汉阼中断无继,故慎选吉日,与百官登坛祭告,领受皇帝印玺。现举行祭天地之礼,以登基之事告示神灵,望神赐福于汉朝,使天下永远安定!”

刘备一番真心表白,上要顺应天意,下有国民群臣拥戴,要像光武帝一样诛灭篡位国贼,承嗣汉朝大业,让天下永安。

当然员工当中还有少数人想劝刘备缓称帝,《华阳国志·刘先主传》记载

费诗

认为曹魏还没有灭亡,急着当皇帝,会让人觉得用心不正,应该等天下统一之后名正言顺地登基。但是,费诗同志意见没有被采纳,且贬为永昌从事。

其实作为汉室子孙,眼见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刘备即皇帝位,让天下人心有依归,继续维持汉室江山,同时实现一生的理想抱负,这是当仁不让的。

2.国号

刘备登基建国,年号为“章武”,国号为“汉”。

刘备既然为汉朝继承者,国号自然为“汉”,但是很多时候却被称为“蜀”或者“蜀汉”。

被称为“蜀”,是曹魏、西晋对刘备政权的蔑称,拒绝承认其正统地位。被称为“蜀汉”则是后世对诸如西汉、东汉、北汉等多个以“汉”为国号的统治政权的区分称谓而已。

三国归晋时,司马家迫使曹魏禅让(曹家也遭受天道轮回),官方自然定调以曹魏为正统,这样晋才是正统,所以已是晋官的

陈寿

所作《三国志》称曹魏为帝,作帝纪,刘、孙两个集团只有列传。

而到了衣冠南渡,东晋

习凿齿

著《汉晋春秋》蜀以宗室为正,魏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以蜀汉为正统,称西晋逾魏继汉。

北宋之前,官方基本都是主推帝魏,到了南宋,

朱熹

直接帝蜀寇魏,作《资治通鉴纲目》,历史教科书威力还是巨大的。由此之后元、明、清,朱熹理学一度成为官方哲学,儒学正宗,蜀汉正统成为定论。

《三国演义》广泛流传,扬刘抑曹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3.大赦与分封

向来以仁义著称的刘玄德登基称帝,自然要大赦天下(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为下属加官进爵,因为是这群人与自己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而哪一位追随者不想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呢?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右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左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兼凉州牧。设置百官,创建宗庙,合祭汉高祖以下列祖列宗。五月,立吴夫人(吴懿妹妹)为皇后,儿子刘禅为皇太子。六月,封儿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从刘备分封官员的情况看有几个特点:

一是亲信依旧是最核心。左将军应排在右将军之前,但右将军张飞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官位排在马超之前。张飞是玄德起事的最初伙伴,一路生死过来,感情与信任已经超越了一切。

二是蜀汉已显人才凋零。武将职务中最高官阶大将军空缺,想必是为了已经阵亡的汉寿亭侯关羽所留。同时,汉中之战次年,法正、黄忠分别逝世,加上入川时庞统英年早逝,核心人才的离世让刘备已多次流泪。尤其是法正,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作为集团第一谋士,是少数可以“管住”刘备的下属,如果法正健在,和诸葛亮联手对蜀汉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帝王心术明显。主要体现在赵云身上,大家都得到封赏,唯独战功赫赫的赵云没有得到应有的提拔,把他留给儿子的重要用意非常明显了。

四是有名无实的封王。蜀汉之前是秦、楚汉,秦朝没有封王,汉刘邦和楚项羽都有封王,每位藩王都有自己的领地,可谓实至名归,而刘备为两子封王仅仅是有名号没土地,因为地名指向都在曹魏统辖区,这也为以后朝代分封空头王开创了先河。

【叁】

章武皇帝的心病

虽然已经建国称帝,但是刘备高兴不起来,因为有一块大石压在他的心里——荆州和关羽的死。

荆州的丧失、关羽的陨灭是蜀汉最重大的损失。荆州丢失后,刘备集团从战略进攻态势,不得不转为防守。而且,兄弟死亡、土地丧失让刘备内心充满了愧疚和愤怒。

从表面看,荆州丢失是因为东吴的偷袭。东吴之所以敢偷袭,是因为关羽羁绊在襄、樊,后方空虚,加之有傅士仁、糜芳投降出卖。而此二人之所以会降吴,是因为憎怕关羽斥责他们办事不利,说回来收拾他们。大家都会认为关羽负主要责任,不能和谐下属。

但是仔细分析,刘备是有一定责任的。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刘备“知人善任”,刘备自涿州起兵之时就与关羽在一起,他熟悉关羽,知其心高气傲,又骄于士大夫。在荆州问题上,刘备、诸葛亮一直推诿、扯皮对付东吴,虽有不愉快,但是并双方并没有动手。刘备与诸葛亮入川后,留下的关羽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礼有节”方针,反而在与东吴的关系上火上浇油。而守江陵的荆州集团核心将领糜芳,随刘备出生入死多年,自持有功,又是国舅,自然不会真心臣服于关羽,必有矛盾发生。

如果以比较温和、循规蹈矩的部下防守与东吴接壤一线,严守关羽的策略,那么东吴便无机可乘。即使偷袭,守住坚城,关羽也有赶回来解围的时间。即使孟达、刘封的救兵不来,也不致于有失。

从这方面考量,以识人著称的刘备是有失误的。

在对亲如手足的关羽落得身首异处结局而满怀愧疚的同时,刘备内心燃烧起熊熊怒火,他最愤恨的已经不是篡汉的曹丕,而是曾经的盟友孙权。东吴占领荆州刘备地盘之后,就意味着“孙刘联盟”自此土崩瓦解。

关羽阵亡是集团精英人才的损失,而荆州土地的丢失则是对集团战略规划严重破坏,对蜀汉未来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刘备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复仇,向东吴复仇。

且看终篇——

《大江东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