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的佳作《窃明》

2025-06-15 11:36:22 2337

yyn

yyn

当前离线

积分3560

783

主题792

回帖356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3560

发消息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3:34:42

|

只看该作者

再说几个情节上的不合理:

1、如果指袁崇焕是间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后金直到崇祯朝末年,所吸纳的汉人文士都是辽东本地如范文程这样的落魄文人,因为如果不是李自成起义,明朝内外交困,一直像天启朝这样发展下去,后金的最好结果就是宋朝时的大辽,双方划境而守的局面。事实也是如此,即便清朝取得松山大捷,全歼洪承畴十三万大军,可直到明亡于李自成,清军也未能越山海关一步。小说所描写的天启、崇祯初年时间,李自成还在当他的驿卒呢,大明还远没有到亡国的地步。袁崇焕进士出身,又不是辽东本地人,更没有家人等身陷敌手做人质,有什么理由去投后金?如果说后袁督师为了和议成功,采取了那么多措施,放后金军兵临城下,甚至想挟持皇上,其实也是不合逻辑的。袁崇焕在辽东谈和议,谈得是用岁币换取规复全辽的大功。如果他后来所谓计划成功,皇太极兵临城下,定城下之盟的时候,傻子也知道谈不上什么规复全辽了。袁崇焕督师边疆,被敌人破边而入,京师危殆,这时就算袁崇焕回军促和挽狂澜于既倒,也仅仅是赎罪于万一,谈得上什么大功?袁崇焕要真这么干,脑子坏掉了吗?那就一种可能,袁崇焕是后金从小派到明朝内地,伪造身份,潜伏多年的高级隐藏间谍。可是那时努尔哈赤还是关外明朝的部将呢。又不是克格勃!

2、作者安排黄石离开辽东,到福建上任,主要是为了让辽东的历史按原来的轨迹发展。但是说朝廷同意把其所管的全军连同军户数万全部迁往福建,就太过分了。明朝的卫所制规定,军户世袭,军户归卫所所有,大将出征,从各卫所抽兵,事毕,散兵还卫。跟随将领走的只可能是他的家丁而已。只有戚继光离开浙江到蓟镇的时候,带了三千人作为训练的样板。这三千人一年后全部遣返,而且这些人根本不是原来的军户,仅仅是募兵而已。就算到了崇祯末年,流寇遍地,各将领带兵到处调动,也没有带附属军户的可能。

3、黄石在福建迅速推动各项变革,有些过快了。靖海借款开始,却不知以前的平蛮借款是怎么还得?黄石的陆军改革还有可信性,海军他从未插手,指挥的全是以前的福建水师人员,居然出现了欧洲大舰队后来那种纵队接敌,敌前转横队射击,彻底以舰炮解决战斗的海战模式,也太不可思议了吧。才仅仅一年时间而已。

4、黄石预见到努尔哈赤死期,于是勇闯辽阳救出赵二,再成就格毙敌酋的伟业。这个事情的起因是赵二陷身敌营,会对他的声誉抹黑,影响在辽东的前途而已。问题是黄石怎么会知道努尔哈赤一定会在这个时候死去?穿越以来,对历史的影响难以预料,这可是一场豪赌啊。

5、崇祯皇帝在书中忽而绝对信任袁崇焕,忽而绝对信任黄石,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这与历史上的崇祯有天差地远之别。虽说穿越会影响到历史进程,可不会影响已有人物的性格阿。崇祯以17岁即位,在那个时代早就不是孩子了。而且此人素以多疑见称,怎么可能违反数百年的祖制,封什么大都督?大都督一职就在朱元璋时代有过那么短短一阵,皇帝再相信黄石,也不可能这么干。充其量用黄石督师就非常不简单了。这应是作者急于加快情节发展吧。

最后谈一点明清史观的个人意见。

现在回头评价历史,应该客观,最好少夹杂个人感情。以明亡清兴而论,一种偏激的观念认为明朝腐败黑暗到极点,特务猖狂到极点,皇帝都是弱智,清朝进关是解民倒悬,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康雍乾都是大智大勇的圣君。另一种偏激的理论是明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放,虚君共和初步成型,各项经济和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满清入关是开历史倒车,华夏从此沦为黑暗的时代。我觉得。这两方都夹带了过多的感情因素,都属于片面利用材料了。平心静气地看,明朝后期,由于中央政权的控制力下降,在江南地区出现了相当的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就此说朝廷多开放,郑和航海的结束实际上就是方针内敛的开始。嘉靖、万历等朝内阁作用强,是事实,那不过是皇帝的个人原因,在崇祯一朝,何曾见过什么虚君?到了明朝末年,在军事技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只是由于佛郎机等的引进,在武器等方面的落后差距不那么明显。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于对汉族的民族戒备和统治忧患,所以在思想、科技等多方面采取了防备、控制等愚民政策,君主专制也达到顶峰,思想的僵化为历史之最。但也因为是外族入主,中国蒙古、新疆、西藏等部分也正是在清朝纳入中央的实际统治范围,疆域远大于明朝,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要说对苗族等的屠杀,明朝干的一样多。所以也没有必要把清朝说成是一些反人类的变态。作者在书中所表达出的情绪应该说是有些片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