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疗法的渊源与临床应用

2025-06-11 07:11:41 9963

治疗原理

揿针刺法属于“埋针法”,是以揿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与古代的“静以久留”意义相似。根据中西医医学体系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揿针治疗疾病的西医理论依据

揿针的针刺效应是以神经(神经肽)、内分泌(肥大细胞、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免疫(朗格汉斯细胞)系统为主,通过神经反射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各个系统相互协作完成的一项复杂的过程。

揿针治疗疾病的中医理论依据

皮内针通过长时间刺激皮部及腧穴,可以起到调节经络、卫气及脏腑的机能,起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皮部理论:基于经络的“皮部”理论,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各经皮部就是该经在皮肤表面的反应区和该经濡养的皮肤区域。

卫气理论:《灵柩本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卫气行于人体肌肤体表,皮内针就是基于卫气理论,通过刺激人体浅表部分,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动态留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留针的目的在于侯气或调气,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

传统揿针与创新型揿针的异同

传统揿针(圆圈结构):皮肤表面的接触点小,易造成局部压迫损害;易脱落;传统揿针的针尖较粗,刺入时会有创痛感。

创新型揿针的特点:历史悠久,机理明确;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刺法安全,易于接受;进针流畅,针刺无痛;适应证广,疗效突出。

使用方法

针刺前用75%的酒精或1--2%碘伏消毒施术部;埋针时间一般为1-3天;埋针期间每天按压3-4次,每次约1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两次间隔约4小时;埋针部位持续疼痛时,应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后仍疼痛应出针;埋针时间为1-3天。

临床应用

根据现代针灸治疗病谱,皮内针疗法主要涵盖失眠、哮喘、咳嗽、流涕、小儿肺炎等一共涉及15大系统,166个病种。在15大系统中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消化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泌尿生殖系统为高频病症系统。

临床上主要应用的病症包括:眼和附器:近视、麦粒肿;皮肤和皮下组织:痤疮、扁平疣;精神和行为障碍:失眠、抑郁、戒烟;泌尿生殖系统: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骨性关节炎、肩痛;呼吸系统:呃逆、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神经系统:面肌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消化系统:胆石症、便秘、泄泻;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减肥;妇科: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疾病及妇科功能失调疾病等。

禁忌证:皮肤溃破、肿胀、感染的部位禁用;针对以下人员应慎重选择,孕妇、需要急救或手术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出血性残疾患者、对不锈钢过敏的金属过敏者;关节处谨慎留针;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慎用;使用针灸针(毫针)禁忌同样适用于揿针。

注意事项

针刺前检查包装是否完整,并确保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对不锈钢过敏者,不宜使用;禁止重复使用。

应用前景

中医走向世界,针灸推拿为先导!以“浅刺、无痛、方便、长效”的揿针,在推广应用中只需要掌握经络、腧穴,省去冗繁难学的操作手法,所以说,针灸普及中西全科,揿针必为先导!

随着揿针疗法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必将惠及更多群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