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

2025-05-17 19:12:52 952

1917年日本学者发现了野生水稻雄性不育。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理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大规模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欧内斯特·罗伯特·希尔斯的“三系法”技术路线设计、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系法”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長有(日语:新城長有)的“三系法”育种方案。亨利·毕彻于1964年在国际稻米研究所(IRRI)使用台湾低腳烏尖(DGWG)水稻和印度尼西亚Peta水稻杂交,培育了新品种IR8(英语:IR8),他因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8年,新城长有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配套育种。但是无论是亨利·毕彻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2],少量杂交种仅仅用于进一步育种,成为一种新的纯种水稻种。

1958年大跃进中,中国就有农技人员与农民相结合,普遍开展了各种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试验。包括杂交玉米、杂交高粱,以及小麦、籼稻、粳稻、黑麦、大麦等雌雄同蕊、自花授粉的杂交试验[3]。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丁颖主持的杂交育种科研通过人工授粉手段;有的用化学去雄;云南发现温敏不育;湖北发现光敏不育;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等等。并得到共识:杂交水稻不增产是由于亲缘太近[4]。

中国湖南的農學家袁隆平在栽培稻中研究雄性水稻不育并取得成果,其论文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1966年2月28日)[5][6]。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家科委重视。1967年,由袁隆平、尹华奇、李必湖三人组成“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全力寻找不育系[7]。1970年,首先在湖南省随后推广到全国稻作区开展了由农技人员与农民社员相结合寻找不育系的群众运动[8]。1970年11月23日上午,袁隆平的科研助手李必湖与海南岛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约0.3亩野生稻中成功地寻找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立即电话通知了在北京查资料的袁隆平,经研究鉴定后命名为“野败”,并被全国杂交水稻大协作组选中,全国动员培育以实现“三系”配套。1972年冬,江西省萍乡农业局的颜龙安采取遮光处理,首先从“野败”种子成功抽穗育成了“二九矮1号”[9]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全国水稻科研协作全力攻关“恢复系”,从国内与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里筛选出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直到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在东南亚的水稻品种中找到第一个结实率在90%以上的强恢复系IR24。至此,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突破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完成了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后一步,选配出强优势组合。1976年在洞庭湖区大力推广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发明特等奖,获奖人排名为: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等[10][11]。

与此同时,福建谢华安等培育了“汕优63”解决了第一代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不抗病(稻瘟病)问题,1986年成为全国杂交稻播种面积第一,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四川省周开达等培育的冈型(原始品种出自非洲冈比亚)、D型杂交稻,在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川广泛种植,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辽宁杨守仁等培育北方粳稻超级稻。

国际稻米研究所(IRRI)也建立了杂交水稻研究部门,培育了许多适合东南亚潮湿炎热气候的杂交水稻种。[12]亚洲各国、美国孟山都、RiceTec(英语:RiceTec)也有开发自己的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