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中出现的四种钢盔:细微之处见真章,每顶都不简单?|军情晚报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细节是真的到位
说起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有一部绝对可称之为是经典,这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该剧播出后至今,同题材影视剧中,没有可以超越的。
而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全在这几个字中:细微之处见真章。既然提到细,我们就专门讲讲《团长》中的钢盔。
军人使用头盔来保护自己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即便是大家认为不是很注重头部防护的秦军,实际上在秦陵中也出土了石片头盔的文物;而现代头盔的鼻祖其实可追溯到一战时期,实践证明,防护性较好的钢盔可极大地减轻炮弹破片对军人头部的杀伤。
一战之后,钢盔也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但是各大军阀并不太重视军人的防护,在他们看来,用钱买一挺机枪,要比给一个连的人装备钢盔划算得多,因此当时中国进口的武器虽多,看起来便宜的钢盔却没多少。
上世纪30年代,国府开始向德国大量采购武器装备,以装备新式的陆军师;由于南京政府有着江浙财团的支持,财力还算充裕,因此除了采购攻击性武器外,德式的钢盔也进入了采购清单。到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央军一共装备了315000顶钢盔,这就是著名的M35钢盔。
当时,除了中央军外,西北军、两广军队及部分地方军装备有英式的“飞碟盔”;云南的滇军部队则装备法式的亚德里安盔。但是请注意,包括中央军在内,钢盔做不到100%的装备率,只有精锐部队或特殊部队(如宪兵、警备部队)才有这个待遇。
全面抗战初期,“钢盔部队”消耗殆尽,因此抗战中后期,中国军队中只有少数钢盔,一直到了后期美援的到来,才用上了美式钢盔。
很多抗战剧中,钢盔成为了国军部队的标配,这肯定是不存在的。而《团长》这部剧中,对钢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历史实情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细微之处见真章。
剧中中国军队一共有四种样式的头盔,德式钢盔、英式钢盔、法式钢盔和美式钢盔。德式钢盔的来源,我们前面说了,剧中这种钢盔出现得很多,但各部队的情况不同。
普及率比较高的是虞啸卿的部队,当然了虞师座在部下换装了美式钢盔之后,自己依然戴着这种盔;其实当时守备在怒江东岸的就是曾经被称为是“德械师”的36师、87师、88师等部,德式盔的出现用意在此;虽然实际上这几支部队当时也已经没多少钢盔了。
烦啦之前所在的部队有部分德式盔,但是普及率并不高;这实际上是德式盔部队的真实写照:即随着部队的屡屡受创,而德式盔又没有库存,只有少部分人还有这种盔。而其他德式盔在炮灰团这帮人入缅作战大撤退有过出现,这个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1942年入缅作战,虽然没有名义上的所谓“德械师”,但是其主力第5军是当时中国唯一配置了大量机械化装备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前身——陆军装甲兵团最初是以德式装备为核心,因此M35盔的装备数量很多,有限的库存也优先补充该部。
远征军溃败后,不少溃兵戴着德式盔自然符合实情,而龙文章的德式盔也是这一时期才有得;
当然,我们也知道龙文章的德式盔也是一直戴了很长时间;炮灰团的重机枪手也一直戴着这种盔。
英式钢盔本来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就有一定装备比例,在影片的前期,溃兵中很多是戴着英式头盔;此外,炮灰团这帮人还从英国人那边搞来一批军备,因此英式盔的出现并不难理解。
不过到了后来,只有湖南兵不辣老戴着这种盔,从不辣保留旧步枪的习惯来说,这是个恋旧的人。
剧中法式钢盔只出现在了“丧门星”的头上,这种钢盔是当时滇军的标志性装备。滇军主力60军编成后,因清一色的法式武器和钢盔,军容极为严整,其抵达武汉时还特令绕城,以鼓舞民心士气。
虽然“丧门星”不是云南人,但滇军头盔的出现也符合常理,因为当时的滇军除了本省人之外,也有四川和贵州兵;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恐怕是抗战时的法式钢盔第一次在荧屏中出现。
美式钢盔后期换装了虞啸卿部的精锐部队,炮灰团参加突击队的人中也大多有这种钢盔。
其实这是在体现中国军队换装美械的情况,就当时的真实情况而言,实际还达不到。二战中,美国的对华援助占其外援的比例极低,在滇缅公路打通前,实际运到中国国内的美械要依靠驼峰航线来运输,而且运输的物资中绝大部分要归空军支配。
因此当时集结在云南地区6个军的中国远征军,并没有配备美式钢盔,甚至连美式武器都没有配齐。进攻龙陵时,美军顾问给突击队凑了几十顶钢盔出来,由此可见这种钢盔恐怕少量装备都做不到。
不光是国内的远征军如此,即便在中国驻印军中也不是人人都有美式钢盔的,这种钢盔只有新1军部队才有,新6军部队回国时还都是英式钢盔;中国军队佩戴大量美式钢盔要到了1945年滇缅路打通之后了。
所以我们前面提到的“《团长》对钢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历史实情的”,之所以是基本而不是完全,就在于此处了。尽管有这些瑕疵,但显然这部剧在这种小细节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足以对的上“细微之处见真章”的评价。
另外,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有必要再多说一点。
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剧是歌颂国军抗战的,但我想说的是,你要认真看的话,绝对不会得出这个结论。这部剧实际上是揭露国军抗战中之所以屡战屡败,剖析原因最尖锐的一部影视作品,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兄弟连》,但从立意之深刻、揭露之尖锐来看,《兄弟连》远不如《团长》。
很多人只看到了《团长》中打日本人的一幕,但实际上这部剧展现篇幅更多的是什么?
是老弱伤兵的无人问津,是嫡系炮灰的亲疏有别,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残酷现实,是底层牺牲上层得功的黑暗一幕。这些是剧中花很大功夫阐述的,但是翻一翻国军抗战史料,甚至不用翻史料,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便是国军在战场上失利甚多、损失巨大的根源。
有人会说,国军在正面战场上面对的是日军的主力部队,打不过很正常,牺牲大也很正常。
但是扪心自问,如果你作为一名抗战官兵,面对伤病之后被抛弃不管,军饷抚恤被长官克扣,武器发放嫡系优先,己方被围友军不动,自己在前方流血无药,高官在后方倒卖军资,然后军功还是某某长官升官的垫脚石,你认为这些都是日本鬼子强大造成的吗?
不要以为这些是危言耸听,黄埔一期毕业的宋希濂想必大家都知道,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之役失利后,是宋希濂率部前往怒江东岸布防,遏制住日军进攻势头的。
宋希濂这么说过:(作战失利后)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他们就愈高兴。
这个他们自然指的不是普通的抗战官兵,而是那些腐败且无能的高级官员了。实事求是地说,抗战时期,绝大多数普通的基层官兵是无愧于军人职责的,这一点不用我们强调。
但在硬币的另一面,那些高官们合格的却没有多少;而“造成老弱伤兵无人问津,嫡系炮灰亲疏有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底层牺牲上层享功”的种种,难道不是这些不合格高官造成的?而讽刺的是底层将士的抗日功绩,很多时候恰恰就被算到了这些人的头上,某某名将便是如此得来。
就以《团长》中的南天门一役为例,如果单从作战本身来说,以龙文章的方案走,最终日本人能消灭,国土能收复,将士们的损失也会小些;但实际上由于唐副师座那些人的存在,龙文章的坚守,反倒成了一笔交易。最后,真正揽功的是唐副师座这些人,而不是损伤殆尽的龙文章们。
《团长》中真正给大家展示的是这一幕,而不是像一些浅薄的抗战剧那样显示悲壮的胜利;胜利固然可贵,可知道为什么失败,显然更加重要。因为若没有深刻认识失败、研究失败,那么必然也不会以最小的代价去赢得胜利。
所以,看《团长》,细细品味的话,其实比看一些码字赚钱的战史要有体会的多;那些战史中,军人只是一个个数字和番号;《团长》给你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这一个个的东北人、北平人、上海人、山西人、河北人、湖南人、贵州人、广东人……在抗战。
或许,他们的长官对不起他们,但他们对得起军人的职责,尽管后人提起国军抗战大多不会理会这些没有名字的军人,他们只是一些人口中的牺牲数字,提到最多的却是他们的长官,而血淋淋的牺牲数字反倒成了长官们的抗日功绩。
这一点,其实抗战后期援助国军的美国人看得很清楚,史迪威就一直认为中国的士兵都是好样的,只不过吃不饱,没有好的武器和训练,对于国军上层则是嗤之以鼻;因此史迪威有援助八路军美械武器的想法。
有人说,八路军消灭的日本人没有国军多啊。可是八路军用什么样的资源,打出了什么样的战绩?如果当时全国每支军队都像八路军这样,日本人恐怕也不会占领大半个中国吧?
八路军装备差、补给差,可军官能和普通战士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就凭这一点;国军中任何部队做不到。而当这支军队在短短几年后可以掌握全国大部分资源的时候,他们将十七国联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
这支军队的很多士兵都是解放战士,甚至还有50军这种整建制起义的原国军部队,同样的兵,在不同的领导下,就是这么地不一样。后面这些可能跑题了,大家权且一看,当然了这也只是笔者自己的一家之言,没打算说服任何人,只不过是一点感慨而已。
发布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