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德国军官暗杀希特勒事件始末

2025-07-11 13:02:12 6281

非也,因为这些德军军官不但不拥护希特勒,而且试图刺杀希特勒,这就是德国历史上最惊险的暗杀行动——“720事件”。2008年,美国和德国还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合拍了一部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一线大腕“阿汤哥”汤姆·克鲁斯饰演施陶芬贝格,可见好莱坞有多么重视这位“德国荆轲”。

2008年美国、德国合拍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

下面,我将结合这部电影,讲解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德国版“荆轲刺秦”。

德国战败,已成定局

这一切都要从这个名为施陶芬贝格的男人说起。

用现在的话说,施陶芬贝格是妥妥的凤凰男,他出身优渥,是贵族伯爵之后,年纪轻轻(36岁)就升到了上校军衔,成了德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上校,并且位居参谋长的高位。施陶芬贝格家族是德国符腾堡的望族,老贵族大多是落难凤凰,施陶芬贝格家族也不例外,到了施陶芬贝格这一代,光景已经大不如前。

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施陶芬贝格

1918年,一战结束,作为战败国,德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首先是丢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然后本土割让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鲁尔工业区几乎被英法肢解;其次,国内陷入了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50万马克(德国货币)只能买一块面包,同时德国还需要向协约国支付高达120亿英镑的赔款,这些都让德国人民难以负担。

一战后德国被割走的领土

施陶芬贝格家族也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施陶芬贝格是那种德国传统贵族家族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荣誉感,目睹家国满目疮痍,他就希望自己能够振兴家族和国家,于是选择从军,1926年,他进入军校学习。

与此同时,协约国肆无忌惮地剥削德国,让德国涌动着不满的情绪,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停战,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在德国人民的极端情绪影响下,纳粹党得到了机会,希特勒承诺“将带回一个富强的德国”,1933年他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由此进入纳粹时代。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希特勒的狂热言论和姿态,让深处绝望中的德国人异常兴奋,他们觉得在希特勒治下,德国的复兴指日可待。没错,当年,希特勒和纳粹党可是德国人一票一票选上去的,而希特勒本人甚至都不是纯粹的德国人(他生于奥地利),早年打过一战,最高军衔只是下士。

“水晶之夜”,是1938年纳粹德国针对犹太商店的一次大规模洗劫

希特勒上位的那年,施陶芬贝格已经26岁了,军衔是少尉,年轻气盛的他一开始也很崇拜希特勒,他甚至加入了冲锋队(纳粹党的党卫队之一),得到了提拔。但是,慢慢地,他发现冲锋队和党卫军什么事都干,就是不干人事,作为一个道德感很强的德国贵族子弟,这让施陶芬贝格很难接受,特别是1938年德国爆发了大规模打砸抢犹太店铺(史称“水晶之夜”)的事件之后,施陶芬贝格更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德国选了一个恶魔上台。

冲锋队,是纳粹党的私人武装之一

于是,施陶芬贝格就成了德军内部最早公开反对希特勒政策的军官之一。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施陶芬贝格此时在装甲部队服役,他明白这是一场侵略战争,毫无正义可言,但是他作为军人,责任感和荣誉感不允许他退出战争。在战争中,施陶芬贝格出色的指挥才能开始显现,这让他平步青云。1943年,他擢升上校,那一年他只有36岁。

施陶芬贝格在北非战场

但是他越来越厌恶希特勒,道理很简单,他觉得希特勒完全就是个“猪脑子”,根本不懂得打仗,被这样平庸的领导指挥,让施陶芬贝格在内的一大批德军将领很无语。但是施陶芬贝格从来不只是私下里说说,他甚至在写给陆军部的报告里也直接批评希特勒的政策,求锤得锤,惹恼了领导当然没好日子过,他很快被调往北非战场。

施陶芬贝格批评希特勒

1943年,施陶芬贝格抵达北非,指挥德军第十装甲师。1943年是纳粹德国由盛转衰的一年,在北非战场上,尽管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很能打,但决定战争的到底是国力,德国的国力摆在那,面对兵力和坦克数量都是自己双倍的英美盟军,只能不断撤退。1942年10月,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获全胜,同年12月,美军又发动了火炬行动,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德国人在北非基本是玩不下去了。

埃尔温·隆美尔,德国陆军上将,二战德国最传奇的将领之一

施陶芬贝格就是在此时抵达北非的,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在巴顿的美国第二军和蒙哥马利的英国第八军夹击下,德国非洲军团的每一个士兵都想撤回欧洲。面对盟军持续无间断的进攻,施陶芬贝格疲于奔命,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厌战情绪,他在日记中写道:“希特勒正在玷污神圣的德国军队,要挽救德国,必须要除掉他”。

希特勒视察东线战场

1943年3月,在一次美军空袭中,施陶芬贝格失去了右手、左手上的两根手指和左眼,作为一个视荣誉高于生命的德国军人,这让施陶芬贝格想死了的心都有。在那时候起,他产生了刺杀希特勒的念头,但是他说到底只是一个上校,是很难接触到希特勒这些上层人物的。

正苦于没有机会接触希特勒的时候,一纸调令让他升任德国陆军本土军团的参谋长,希特勒知道这个年轻上校对自己的不满,但是他还是觉得这样的人才应该委以重任,这正中施陶芬贝格下怀,接到命令的时候,施陶芬贝格估计要笑出声了,正愁没机会接触你,这下可好了,你自己送上门了。

本土军团又名“后备军”,是德国国防军的一个序列,这支军队只驻扎在德国本土,负责本土防务和征兵,相对来说是很独立的,施陶芬贝格也因此接触到了一些对希特勒心怀不满的高级将领,比如后备军的副司令奥尔布里希特上将。

奥尔布里希特,因为延误战机而导致刺杀希特勒失败

当时的德国主要有两大军事力量,一个是德国国防军,一个是纳粹党卫军,前者听命于德国国防部,而后者只听命于希特勒和他的狗腿子希姆莱,德国国防军有很多老贵族军官,名字里都带个“冯”,这些军官大多出身容克贵族(德国乡村地区的贵族),受过很好的教育,道德感和荣誉感都很强,向来和无恶不作、溜须拍马的党卫军不和,其实绝大部分德国国防军军官都讨厌希特勒,但是说真话的人却寥寥无几。

德国国防军

时间很快来到1944年,那时的欧洲大陆,战火仍在熊熊燃烧,没有人知道还要死多少人才能看到和平,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德国必败无疑。

在东线战场,苏军发动了十次进攻,以5倍于德军的兵力重创了德国北方集团军,歼灭了超过120万德军士兵,同时,超过300万苏联红军攻入爱沙尼亚、罗马尼亚等地,德军开始向本土收缩;而在西线战场上,英美盟军高歌猛进,从西西里岛进入意大利本土,并发动了诺曼底登陆,进入法国、比利时作战,又有超过40万德军士兵死亡。在东西两线盟军的夹攻下,德国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苏军进入波兰

德国已经不能再承受第二次战败了,届时可能会有超过1000万德国人死于非命。施陶芬贝格在内的许多德军有识之士认为,投降是最好的结局。

战后德国地图

于是,如何在盟军进入德国本土前,体面地“退出”战争,成了德军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军官们的日夜思考的问题。思来想去,只有一招——发动政变,干掉战争狂人希特勒,夺取政权,率先同盟军谈判结束战争。(其实是和英美议和,从而继续和苏联作战)

可是,谈何容易呢?

特莱斯科夫(左)和奥尔布里希特(右)

当时,德国国防军内部已经有一个“刺杀希特勒”为目标的秘密团体,叫作“秘密德国”,主要领导有中央集团军的参谋长特莱斯科夫上将和后备军副司令奥尔布里希特上将,而最高的头目是前陆军总参谋长贝克,这哥们因为和希特勒政见不合被撤职,怀恨在心,此三人早在施陶芬贝格之前就多次策划刺杀希特勒,但都不成功。特别是特莱斯科夫,这哥们压根就没想过听命于希特勒,从1939年就想暗杀他。

特莱斯科夫,曾多次策划暗杀希特勒,1944年失败后自尽

事实上,希特勒这老小子一生遇到过15次刺杀,但苍天无眼,都不成功。而最出名的莫过于最后一次,也就是施陶芬贝格策划的“女武神行动”。

施陶芬贝格的女儿

舍得一身剐,奈何炸弹不给力

所谓“女武神行动”其实是一项用以平定内乱的代号,规定只要德国出现可能颠覆纳粹政权的骚乱,便出动后备军,切断一切电台和交通系统,武力维持秩序。1942年,希特勒批准了“女武神行动”,只要有人敢政变,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施陶芬贝格出任后备军参谋长之后,便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女武神行动”,在完成对希特勒的暗杀之后,以“党卫军暴乱”的名义,启动后备军逮捕党卫军高官,控制德国政府,顺理成章地接管政权,于是这次暗杀的代号就定为“女武神行动”。

秘密德国组织商讨暗杀希特勒

只是后备军的总指挥弗洛姆不敢做“亏本买卖”,而奥尔布里希特不能调动后备军,只能集结,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让弗洛姆发令,或者是如何骗到后备军。

现在回望,“女武神行动”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行动。

暗杀组织的指挥系统混乱、准备不充分,甚至在没有确认希特勒死亡的情况下,就贸然启动后备军,试图掌握政权,结果可想而知。

施陶芬贝格真人的侧脸和汤姆·克鲁斯的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最棘手的部分只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刺杀希特勒,一个是如何保证后备军的绝对服从。

刺杀希特勒,由施陶芬贝格亲自执行,他决定用炸弹,而且想来个“一箭三雕”,也就是一次性把纳粹德国的三魔头元首希特勒、空军总司令戈林以及党卫军总指挥希姆莱全部炸死,如此纳粹党群龙无首,瓦解他们就相当容易。

希姆莱、希特勒和戈林,纳粹德国最有权势的三个人

1944年4月,施陶芬贝格开始在国防军内部尽可能地争取更多高级将领的支持,他先去见了后备军总司令弗洛姆大将,试图得到他的支持,但是弗洛姆这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虽然赞成刺杀希特勒,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肯观望,确定希特勒死掉,他才肯入伙,是个墙头草;而后,施陶芬贝格又去法国见了自己的老领导隆美尔,希望隆美尔可以回到德国支持他们,但是隆美尔也怕,两个字“淡定”,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让施陶芬贝格猜不透。

隆美尔在诺曼底

事实上,弗洛姆和隆美尔代表了绝大部分国防军高官的态度,不支持不反对不参与,一句话,成功了算我一份,失败了你们自己扛。

施陶芬贝格也很无奈,估计心里在骂娘,除了组织外的人不响应,组织内的人也是各怀鬼胎,他作为一个年仅36岁的上校,是个绝对的后生仔,可是一堆将军老头却让他全权负责和指挥“女武神行动”,意思也很明白,就是让他背锅。

弗洛姆,后备军总司令,下令杀害施陶芬贝格的人

1944年7月之后,施陶芬贝格开始频繁出入“狼穴”(希特勒作战指挥部之一,位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今波兰肯琴东郊)参与军事会议,有多次见到希特勒的机会,本来有一次绝佳的机会消灭希特勒,但是在场的只有希特勒和戈林,没有“纳粹头号侩子手”希姆莱。组织叫停了行动,这让施陶芬贝格很失望。其实组织上的考虑也是合理的,因为只杀死希特勒是没用的,戈林和希姆莱一样会掌握政权,继续疯狂的战争。

希特勒面见施陶芬贝格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944年7月20日,这是德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日子,施陶芬贝格决意引爆炸弹。当天,他来到狼穴参加军事会议,借更衣为名,在更衣室偷偷组装炸弹,他本想安置两个炸弹,但是由于残疾,身手不便,只能携带一个,没成想,那时天气酷热,希特勒临时更换了会议地点,离开了狼穴地堡,而这个操作让只能在密闭空间里发挥威力的炸弹失去了一大半威力。

施陶芬贝格组装炸弹

最好笑的是,这些炸弹还是德军从英军支持的游击队手里缴获的,因此在使用之前,施陶芬贝格根本不知道威力几何,就是这一一个漏洞百出的计划,却不得不实施,因为机会实在太宝贵了。

施陶芬贝格决意引爆炸弹,即使不能杀死希特勒,也要启动女武神行动,强行让后备军逮捕党卫军和纳粹高官,这几乎就是政变,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因为一旦希特勒反应过来,他们的下场是必死无疑。

纳粹德国占领区

当施陶芬贝格进入会议室,才发现最要命的事情还在后头,因为会议室不止透风,而且有一张巨大的橡木桌子,这张桌子就是希特勒活下来的原因,因为它挡住了爆炸产生的绝大部分的冲击波。炸弹引爆的时间只有6分钟,施陶芬贝格借打电话为名,和狼穴的内应菲尔基波尔上将通了气,然后离开了现场。不得不说,施陶芬贝格的心理素质真是一流,整个过程,他连一个表情都没有变过,骗过了所有人。

菲尔基波尔上将,秘密德国在狼穴的内应

爆炸虽然成功了,但是希特勒却没有死,甚至只受了一点轻伤。因为会议室不是密闭空间,减弱了大部分冲击波,其次那个巨大的橡木桌子护住了希特勒,就这样,这次轰动事件的刺杀事件,到头来要除掉的三魔头,一个也没死。后来的人们十分疑惑,为什么施陶芬贝格不敢自杀式袭击呢?因为施陶芬贝格必须活着,他要返回柏林去指挥后备军夺取政权。

会议室内

施陶芬贝格并不是贪生怕死之徒,他想过一换一,但是组织内部不允许他自杀式袭击。结果,希特勒并没有死。狼穴的通讯系统被短暂瘫痪,于是柏林那边,施陶芬贝格只能硬着头皮发动“女武神行动”,希望能够在希特勒反应过来前控制柏林,夺取政权。

通往柏林的关卡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结果,在施陶芬贝格赶回柏林的三小时内,后备军副司令奥尔布里希特却优柔寡断地错过了机会,他生怕希特勒没死,因此没有让后备军进入战备状态,错过了希特勒耳目不明的宝贵三小时。历史告诉我们,政变最关键的就是时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全斗焕发动的双十二政变。当施陶芬贝格抵达柏林,他深知不管希特勒死活,都必须要发动女武神行动,于是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奥尔布里希特:“希特勒已死”,

电报局接到了施陶芬贝格的假命令

于是,密谋者强行控制了后备军老大弗洛姆,发出假令,女武神行动正式启动。

老实说,行动一开始很顺利,后备军顺利逮捕了许多党卫军和纳粹要员,连宣传部长戈培尔都绝望地准备服毒自杀了,结果希特勒反应过来了,局势瞬间逆转,后备军军官明白自己被耍了,于是掉头去逮捕施陶芬贝格他们。如果施陶芬贝格返回柏林的那三个小时中,后备军已经出动,那么就算希特勒反应过来,胜算还是很大的,因为那时候柏林乃至整个德国的党卫军和纳粹党都被瘫痪了,希特勒将成为“光杆司令”。

后备军进入党卫军总部

只有施陶芬贝格明白,从爆炸开始,希特勒死没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要行动,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行动中其实最关键的不是施陶芬贝格,而是那个“金吾卫将军”,柏林后备军营长,少校雷默。后备军就是禁军,在中国古代,这就是所谓的清君侧。你说这么大的事,居然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办,能不砸吗?施陶芬贝格和那些老将军们,都只顾着拉拢高级军官,却忽视了在基层军官里培养亲信。如果后备军的军官坚决执行施陶芬贝格的命令,那么就算希特勒的命令传来,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少校雷默

但施陶芬贝格也是有苦衷的,因为后备军是希特勒的内卫部队,是绝对忠诚的部队,对于后备军的基层指挥官,只能骗,不能强行策反,利用得好,也是能成事的。可是雷默也不傻,他在接听了希特勒的电话后,立刻停止了行动,因为这件事,他后来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在7月20日当天就升到了上校,后来又升任少将,成了柏林卫戍区的司令,可以说他是这场荒唐行动中最大的受益者。

直接掌握兵权的雷默,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看似没有那些将军来得重要,但其实他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他帮谁,谁就能夺取柏林。很可惜,他选择了希特勒。

雷默接到了希特勒的电话

当时柏林的军官都在赌,因为谁也不知道施陶芬贝格和狼穴的命令哪个才是真的,希特勒死没死也没有人知道,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希特勒确实不得民心,施陶芬贝格发动政变后,连柏林警察局都跳了反,另有许多部队坐视不理,比如古德里安的装甲教导师,正在柏林郊外,但是古德里安被希特勒贬谪了,也怀恨在心。

在巴黎,那里的后备军甚至直接枪杀了部分党卫军高官,可见这些作威作福的希特勒鹰犬平日有多么不得人心。但是这场权力斗争无法胜利,因为大前提没完成,那就是希特勒没死。

柏林后备军

一个很要命的地方是施陶芬贝格也没有拿下电报局,因此当狼穴的命令传来,局势立刻变化了,施陶芬贝格、奥尔布里希特、贝克等人被迅速逮捕,并且直接被枪决,倒下的那一刹那,施陶芬贝格大喊“神圣德国万岁”,不管如何,他已经决意为拯救德国而死。

历史,没有如果

施陶芬贝格确实很幼稚,他们在没有绝对确定电报局和后备军绝对忠诚于自己的情况下,发动了这场儿戏一般的女武神行动,结局自然可想而知。施陶芬贝格用了6小时都拿不下柏林,而希特勒的一通电话就扭转了局势,得知希特勒未死,德国各地的后备军指挥官全部害怕得要跪下,当即停止了行动。不到3小时,施陶芬贝格在内的密谋者头目就全部被捕。

施陶芬贝格被处刑

弗洛姆害怕被施陶芬贝格捅出自己,于是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对被捕的五个军官执行枪决,施陶芬贝格在死前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特莱斯科夫随后在波兰自杀。而弗洛姆本人也没躲过去,在1945年2月也被希特勒枪决。

后来的人们称这场刺杀为“720事件”,这个事件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连盟军都知道了。希特勒后来彻底失控,他不再信任任何人,一场针对国防军的大清洗开始了,超过8000人被捕,牵连者过万,他们都被关入集中营,140多个高级将领被杀,柏林警察局局长也被枪杀,还包括著名的隆美尔,他并没有参与这场刺杀,但是希特勒觉得他知情不报,早就丧失了对自己的忠诚,于是让隆美尔,这个他昔日最爱的将领自杀谢罪。

隆美尔死后,希特勒为他举行了国葬

我们很难说明白,到底为什么这些德国军官要舍身刺杀希特勒?

是因为老牌容克军事贵族对纳粹新贵的不满?还是为了夺权,和英美盟军讲和,给德国争取更多的战后利益?或者真的是为了提前结束二战,解救万千百姓,还和平于欧洲?一切都随着施陶芬贝格他们的死去而随风飘散,今天的人们不得而知。

在施陶芬贝格被杀的9个月后,柏林被苏军攻陷,绝望之中的希特勒在地堡举枪自尽,历史审判了他。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纳粹德国覆灭

不可否认的是,秘密德国的组织领导人从来都不是一条心,有想要夺权的,比如弗洛姆;有单纯讨厌希特勒的,比如奥尔布里希特;也有如施陶芬贝格这样想要拯救天下苍生的理想主义者。但无论如何,在1944年暗杀希特勒的他们,注定被德国乃至全世界铭记。

在今天的德国柏林,施陶芬贝格就义处,已经是一座名为“德国抵抗运动博物馆”的博物馆,每年都有大量德国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瞻仰施陶芬贝格的风采,人民仍然记得他,记得这些在至暗时刻为推翻暴政而献身的英雄,而暴虐的“希特勒”们遗臭万年。德国纪念这些“为铲除暴政而牺牲的军官”,而日本却死不悔改,历史和人民终将审判他们。

施陶芬贝格失败了,但历史终将记住他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