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你終有一死》:專家帶你用8條問題思考死亡

2025-08-13 23:39:05 1760

對人類來說,死亡曾經並不那麼遙遠,只是醫療的發達,讓大家都期望長壽。

《Memento Mori: The Art of Contemplating Death to Live a Better Life》(Memento Mori解「勿忘你終有一死」)作者Joanna Ebenstein在書中分享,對於工業化了、富裕的西方社會,死亡都是「事不關己」。除了新冠疫情流行期間,人們都可能認為自己會有一個健康又長壽的生命。不過參照人類歷史,這並不常見。

Ebenstein舉例,19世紀死亡與屍體是每日可見的。美國1860年時的預期壽命只有40歲,19世紀的首十年,過半孩子沒法活到成年。

19世紀時,「好死」是要死在家中床上,由家人及朋友陪同。死後,遺體會被清潔整理,家人會替其穿上衣服。死者會被安放在棺材內,直至瞻仰遺容。Ebenstein解釋,當時的人會在死者身邊放很多花,除了是氣氛營造外,更是為了掩蓋難聞的氣味。

有家人過世,人們平日穿著會有特別的記認,家中也會掛起黑色絲帶等。傳統會記載悼念的方式及時間,這都按照親友與死者的關係。

不過,Ebenstein指出,這樣的傳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社會演變,已逐漸削弱。

隨著醫療及衛生的進步,愈來愈多人是在醫院離世的,死後大多交由專業的殯葬業者處理,用新科技防腐液將遺體保存更久、更接近原來的面貌。

而個人形式的悼念也漸漸消失,當個人長時間在悼念,人們會視之為有問題的、病態的。

Ebenstein又認為,隨著死亡離大家愈來愈遠,人們也開始不再用傳統的方式去思考死亡,如宗教、儀式和神話。死亡也轉為跟科學及醫藥相關的,同時地,科學的世界觀提供了大量關於死亡的事實,意義層面的思考減少。

人類終有一天死去。作為人類,幾千年來,死亡都在引導我們思考:我們為什麼在這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會死?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Ebenstein強調,人類祖先思考死亡的方式與現今我們有很大差異。祖先認為宇宙是有靈性的,而看不見的神靈與生死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在人類大部份的歷史中,我們不用歷史世界觀或科學的方法去尋找與死亡的因果關係,而是通過宗教與神話。

像古羅馬,人類的生死由「命運女神」決定;在基督教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被視為犯下應受罰罪惡的標記。

不過,現今人們習慣將神話視為故事,但精神分析學家、神話學家及許多重要的思想學家都視神話是一種作為人類本質深刻真理的敘述。

Ebenstein也質問,神話現今是否存在?是否有一些想法可以描述我們對生與死、為什麼我們會死以及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的世界觀,並鞏固我們對世界、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地位的信念?

科學唯物主義(Scientific materialism)指出,只有物質和我們周圍的具體世界——可以透過自然科學研究的東西——存在。根據「宇宙起源論」引伸下去,人類死後身體就再沒有靈性。人一旦死了,一切都結束了。

Ebenstein強調,她並非要否定科學,而是想提出科學有沒有可能如神話般運作。她又引用諾貝爾生醫獎得主François Jacob所說:「神話與科學⋯⋯都供給人類一個關於世界以及其統治力量的描述。兩者都確定了被認為可能的限制」。

現今世代,大部份人都未能以一個滿意的方式去解決死亡的謎思。與祖先相比,除了科學的理解,大部份人都沒有被訴說關於死亡的神話或信仰。亦即是說,大部份人要自行去建構自己的信仰及理解。

Ebenstein提供了8個方面的問題,有助讀者發挖自己是如何理解死亡,以及這些想法的由來。以下節錄部份:

1)死亡記憶——你最早是什麼時候體驗死亡?你有什麼感覺?你家人有說什麼?

2)家裡的死亡——你家中有討論死亡嗎?你是如何被告知死亡的?

3)與死亡的連結——不用細想,立即寫下你聯繫到與死亡有關的字,再分成正面及負面的,哪較多?

4)好死——你覺得的「好死」是什麼?在什麼地方?與什麼人在一樣?

5)思想實驗:死亡不是結束——身體死亡即一切結束,在人類深信這的百多年歷史中,人類社會因此有什麼改變?變得更好了嗎?

6)神話與死亡——你有被告知死亡在神話與宗教的意義嗎?死後會發生什麼事嗎?

7)你對死亡的感覺——完成以下句子:我對死亡最壞的想像⋯⋯我對死亡最好的想像⋯⋯⋯⋯

8)你的死亡——寫下一個你自己死亡的短故事:垂死時是怎樣的?誰在一起?有什麼感覺?死後仍會存在嗎?

相關文章:

《留下生命故事》:如果死前能回到過去,你會希望回到哪一天呢?《向此生好好說再見》:「正向面對死亡」,不代表我們一定要很高興它的存在新聞來源:

I’m a death expert. I designed eight questions to help you think about dying(The Guardian)【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