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中,炩妃为什么几乎被独宠?
2、性格相似:
提起渣渣龙的性格,如懿断发前说的已经很清楚了,“其实刚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虚伪,是你!疑心深重的更是你!”刚愎自用,表现在乾隆明知香见心里只有寒企,却不停逼迫香见侍寝,致使香见毅然决然喝下不能生育的药,大好年华却无孩子相伴;薄情寡性,表现在对于女人,他从来不曾付出全部的真心,只是将她们当作泄欲的工具和帝王权力的象征,所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自私虚伪,表现在孝贤皇后生前,乾隆对她一直很冷淡,因为慧贤皇贵妃的指控,对她越来越冷淡,皇后得知深爱的丈夫一直在怀疑自己,死不瞑目。等孝贤皇后死后,却又总是写诗怀念,还总是拿如懿和孝贤皇后相比,给外人一副帝后情深的假象;疑心深重,因为以炩妃为首的人的诬陷还有乾隆自己的疑心,就阉割了忠心耿耿的凌云彻,还不断在如懿面前折磨凌云彻,在凌云彻面前羞辱如懿。无论如懿怎么解释都不听,任何人劝阻也没用,依然自顾自地认为凌云彻就是和如懿有私情。
再看炩妃,她的刚愎自用,表现在如懿劝她不要喝皇上赐给淑妃的同款坐胎药(实为无法生育的药),但炩妃一心怀孕争宠,不听如懿劝阻,等知道真相后还反过来怪如懿没有和自己清楚说明;她的薄情寡性,在于对待为自己辛苦筹谋至今的进忠不念旧情、痛下杀手;为了扳倒如懿,诬陷如懿和凌云彻有私,导致凌云彻被阉割,还不断被折磨,丝毫不顾念俩人旧情;自私虚伪,炩妃总说自己多么喜欢凌云彻,但是为了报复如懿,也为了登上权力巅峰,她置凌云彻生死于不顾,事后还要问罪于如懿,将一切的责任推给如懿;疑心深重,因为如懿没有点明坐胎药是不孕药,炩妃就疑心如懿想害自己;因为凌云彻作为朋友安慰失去孩子的如懿,炩妃就觉得凌云彻已经背叛了自己;因为春蝉被容佩抓了半日,炩妃就觉得她一定是出卖了自己。
3、手段相似:
乾隆虽然身为高高在上的帝王,但有时候却十分下作。最典型的就是他将被阉割后的凌云彻送到了如懿的寝宫,让凌云彻跪着看他们夫妻恩爱;又故意点了一桌如懿不爱吃的还充满性暗示的菜,引起如懿的反感,观察凌云彻的表情变化;还总是在如懿面前挑凌云彻的错误,使凌云彻又被打又被罚;更有甚者强行临幸如懿,还让凌云彻在一旁看着。相比而言,《甄嬛传》中的雍正至少情绪尚算稳定,也没那么变态。
再看炩妃,手段同样下作。为争宠,竟然想到用迷情药使凌云彻意乱情迷,勾引凌云彻生子,混淆皇室血肉。对乾隆也是奴颜婢膝,不仅怂恿乾隆喝鹿血酒,连同其他妃子一起陪乾隆“运动”,到了后期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甚至干起了“拉皮条”这种事儿,给乾隆找花魁到游船上嬉戏,也怪不得她总是被其他妃子看不起。
4、互为影子: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还是那句话:俩人互为影子,互相离不开。炩妃因出身卑贱,没有自己的势力,又被众妃嫔排挤,所以她无法离开乾隆,这个九五之尊的帝王的庇护,也只有帝王的支持,她才能无休止地作恶;乾隆虽然之前出身也不高,但毕竟现在是万人之上的皇上,自然要表现得得体庄重,不过他的内心依然自卑,所以他要通过很多方式强调自己是君王,自己是男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喝鹿血酒做多人“运动”,流连烟花之地等等。而这些又不能自己亲自去操办,免得落下如同纣王一般的名声,所以这些自然是奴颜婢膝,又深谙门道的炩妃去处理,从这一点来说,乾隆也离不开炩妃。
再者,乾隆觉得炩妃是自己一手调教的,就像被自己意志占有的完美的艺术品,自恋的乾隆自然不舍得这件艺术品破碎;炩妃则因乾隆飞黄腾达,更是一次次从如懿的惩戒中脱险,自然明白自己在宫中唯一的依仗就只有乾隆,所以纵使对凌云彻有情,也只能将情谊深埋心底,转而向乾隆尽情展示自己的温顺与妩媚,并且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
综上,帝后离心,表面上看少不了炩妃的陷害,但实际上,还是乾隆的意志占据了主导。如懿还是青樱,可惜眼前人已是于是乾隆,而非墙头马上的弘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