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家 | 百年历史的红糖制作工艺
乡村中制作红糖的作坊称“糖厂”或 “糖坊”。由于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制糖产量巨大且快捷,古法制糖逐渐被遗忘,至今只有在半山区的马屿镇永丰村和垟下村,还保存着古老的土法制糖作坊。
在甘蔗的收货季,每年有持续两个月的红糖加工周期,两个月内糖厂烟火升腾、从不间断,一天大约可以生产一吨多的红糖。
☜左右滑动查看☞
1.
农民将收获的甘蔗送至附近糖厂。
2.
榨汁效率是影响红糖产量的关键因素;红糖制作需要在开始熬制甘蔗汁之前过滤,确保甘蔗汁没有任何固体残渣。
3.
甘蔗渣经常被用作红糖加工的燃料,当它们大量燃烧时,完全可以提供红糖制作所需要的热量。
4.
用长柄勺从沸腾的果汁中 捞出锅底的沉积物,并将上面的浮渣撇去。
5.
汁液从高温中取出后,通常要加速搅拌,以吸收空气、促进均匀结晶。然后将其倒入锅中或模具中,使之凝固。
6.
红糖必须保存在密封容器中,以保持水分含量。暴露在空气中的红糖会随着水分蒸发慢慢变硬。
▲甘蔗榨汁后,甘蔗渣送去晒干作为燃料
❖
红糖加工场采用临时性构架。 在农闲期,糖厂仅存在烟囱和炉灶,马屿镇中部地区地势平坦,远远便可以看到糖厂高高的烟囱。在每年的10月末,田里的甘蔗即将成熟,制糖工便开始合伙筹集工料, 搭盖糖厂,制作土红糖。
制糖人围绕炉灶,预留出适当的干制红糖的区域,使用毛竹搭建起下宽上窄的框架,四个角落留有入口,毛竹框架上覆稻草,并且顶部留有空隙,方便水气流散。据当地制糖人介绍,稻草材料的墙壁和屋顶也能使熬糖时的大量蒸馏热气快速蒸发。
▲红糖场平面图
▲覆盖干甘蔗叶用来保温
▲未拆除的框架
▲稻草盖住闲置时的红糖炉
▲屋顶的空隙方便散发蒸汽
▲榨汁小屋(红蓝棚子区域)与熬制区
▲将熬制好的红糖放在模具中干燥
▲各个锅的直径
糖厂的锅灶为了提高效率从5只锅的梅花型灶发展至7锅、9锅的灶,甚至有11锅的长灶。
垟下村这座糖厂为8锅的长灶,八口锅横向排列,每一口锅都需要大量的热量来加工,那怎样才能做到让 一个灶口提供超长火道的热量 呢?
一个高达18m,底部直径1米5的烟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巨大的风筒将灶头的火苗与热量延伸到整个长长的火道,使八口铁锅都能充分受热。
▲大烟囱、锅、火道
▲红线为送风方向
▲大烟囱
▲添柴区域下沉方便工人续火
▲八口大锅得到充分的热量
▲糖厂与商店与道路
甘蔗在红糖加工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甘蔗汁拿来熬制红糖成品,榨汁后的渣可以当做燃料,干燥的甘蔗叶拿来做屋顶或者燃料。
红糖制作曾是马屿镇重要的村产业,每年有十几公顷的甘蔗被生产消耗,红糖厂散落在村镇的聚集地与甘蔗田地中间,在每年年底举行一年一次的热闹盛会。届时,红糖厂联系着马屿镇的居民、田地、商店与道路,人们聚集起来,临时搭建遮风挡雨保温的屋盖,将一年的劳作变成绵甜的红糖。
▲垟下村三座糖厂分布
作者:来源
编辑:鱼骨
部分照片:贾非岛
九樟学社编辑部
| 版权声明 |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 联系邮箱 |
jiuzhangsociety@gmail.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