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聪明,现代科学却起源于西方?
但在西欧,事情就没那么“讲面子”了。说个大背景: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一来,整整杀了小半个大陆的人口,农奴死了一堆,地主也撑不住了。你以为资本主义就是自然进化出来的?不是,是死人死出来的。人死光了,封建制度崩了,谁还愿意给你当农奴?
于是商人上位,国家中央集权,城市崛起,手工业大发展。到了这时候,人们不是觉得“探讨真理”高尚,而是有刚需——航海、做生意、打仗,都要靠技术。资本说:谁掌握科技,谁赚钱;国家说:谁搞发明,谁就能打赢仗。一切都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你想活得更好,那就得搞技术。
西方社会突然给了科学一个理由:研究自然规律,不是为了“格物致知”,而是为了让船更快、炮更准、矿挖得更深、殖民地掠得更爽。这是具体的、真实的、掐着脖子要的“需求驱动”。
再加上宗教那边也出事了。以前教会说一不二,地心说就是铁律。但黑死病一来,教会的公信力彻底垮了,老百姓天天跪着祈祷,结果亲人照样死,神职人员自己也死。这时候你说“科学研究是对上帝的赞美”,没人反对;你说“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也没谁敢拉你上火刑架。宗教失控+商业崛起+国家集中+人口流动+教育普及,一串“化学反应”下来,现代科学的火种就这么燃了。
那中国这边在干嘛?老实说,我们早早完成了中央集权,这本来是个优势。但问题来了:国家太稳了,稳得可以躺着过日子。儒家说,人要顺天命,讲伦理,守本分。你不让问天问地,不许质疑经典,还天天让人背四书五经、练八股文,搞的是“对知识的垄断”,而不是“推动新知的生长”。这种情况下,科学再聪明也只是“道具”,不是“主角”。
想想吧,蒸汽机、显微镜、电磁感应、热力学,哪一个不是在应用前,先有理论探索?可古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啥?谁种田多,谁忠诚,谁听话,谁就是“有德”。你搞研究?不如去做吏。你提出新理论?不如去抄古书。一个文明如果长期把“复制旧答案”当作主要追求,它就注定无法开辟出新问题。
所以这不是“东亚人不配科学”,更不是“我们智商不够”。相反,我们太聪明,聪明得早早找到了“维稳路径”:别创新,别动脑筋,好好做人就行。可这套逻辑在和平年代能保命,一旦世界变了,它就成了累赘。
当西欧用科学拉开第一道大幕后,工业革命爆发,机器代替人力,工厂代替作坊,资本滚雪球一样爆发。这时候的中国,还是牛耕石磨、纺织作坊,和人家火车大炮、轮船战舰压根不是一个时代。不是我们的人差,是制度和思想把我们困在了原地。我们一直在修路补桥,他们已经开始修铁路挖运河了。科学不是“用来研究”的,是“用来改变世界”的。如果没有这种共识,一切智慧都只会变成“个体的自我修炼”,而不是“文明的系统升级”。
那么现在的中国有可能再启动一次自己的科学革命吗?当然有。事实上,很多事情已经在发生。我们不再只是模仿西方的科学成果,而是开始主动提出原创性研究,打造自有科研体系。高铁、5G、量子通信、核聚变实验站,我们正在一点点地“补票进场”。但要真正引爆一场“属于中国的现代科学革命”,最关键的,还是那个老话题:我们愿不愿意给那些“看似没用”的研究,时间、耐心、尊重和信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