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Ihsgnot

2025-08-20 07:48:45 7961

目录

1 早期的阿米诺斯文明(Nimnew Aminoac ed Iqoaz)

1.1 阿米与诺斯

1.2 入侵

1.3 共战

1.4 文明

2 伊巴什部族国(Idut Eduzub Ibash)

3 术伊主王国(Nauqoug Gnawuhz Suhyi)

3.1 王庭政变(Naibgnehz Gnitgnaw)

3.2 亲王叛乱(Naulnap Gnawniq)

3.3 赫思那新政(Gnehznix Hesna)

4 大劫难(Niqur Ibashishow)

4.1 卡拉库姆战争(Gnehznahz Kalakum)

4.1.1 外围战争(AD104-105)

4.1.2 原野战争(Gnehznahz Eynauy,AD107-110)

4.1.3 纳奇兹汗大屠杀(Ahsut ad-Ngaqiz han)

4.2 大迁徙(Ixnaiqad–Ami.)

5 百国乱战(Iadihs Uodgnehz Aijoug)

5.1 盐池城之败

5.2 胡云宫变

5.3 瓜分尼尼德

5.4 哲多吉会盟

6 启明布道(Oadnauhc Gnimiq)

6.1 历史

6.2 宗教

6.2.1 天原神使(Utoaij Nauynait)

6.3 出身

6.4 布道

6.5 神堂

6.6 朝圣

7 阿龙帝国(Oug'd A-lone)

7.1 昭仪时期

7.2 七王之难

7.3 后阿龙帝国时代

7.3.1 柱国战争

7.3.2 西辽统治

7.3.3 蒙古统治

8 圣阿米诺斯帝国(Ougid Aminoac Gnehs)

8.1 格伦不哥战争

8.2 九月秋花战争

8.3 第一次四国战争

8.4 第二次四国战争

9 卡罗尼亚帝国(Ougid Kaluonya)

9.1 卡罗尼亚前期

9.1.1 第一次波阿战争

9.2 纳海王朝

9.2.1 第二次波阿战争

9.3 卡罗尼亚晚期

9.3.1 “格纳提斯(gnatish)”运动

9.3.2 “大起义”

9.3.3 “再革命运动”

10 阿米诺斯红色政权(Оугэхнуг Ызцижч Иужчюхэш Советский Аминоас; Ougehgnog Ihziz Iyuhziuhehs Sovietcki Aminoac; OIISA; ASSAR)

11 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OEG. Gnabnail Aminoac, OGA; AFR)

11.1 依巴氏守反恐战争(Nauloab Naf Ibahsihsow)

11.2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阿米诺斯

早期的阿米诺斯文明(Nimnew Aminoac ed Iqoaz)[]

阿米与诺斯[]

阿米诺斯民族(Uznim Aminoac)形成于约公元前六世纪,集中于里海沿岸低地(Gnauhiahil)。

早期的阿米诺斯文明是半农耕半游牧文明,民族社会为部族社会。这种社会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前一世纪,直到术伊军时期,主王制度(Nauyihc Ehgnot Gnawuhz)建立之后。

古阿米诺斯大致版图

早期的阿米诺斯民族,现代阿米诺斯国考古学家将其分为两部分。生活在里海沿岸低地(Gnauhiahil)的部分称为阿米族(UzAmi-Gna.),生活在图兰平原(Naugnip Tulan)的部分称为诺斯族(UzNoac-NT.)

在启明教中,阿米族与诺斯族同来自北极星,由于犯下了滔天罪恶,被圣主乌玛赫(Umah)抛弃到了荒漠之地。自阿米诺斯人来到荒漠之地时,便被降下神罚,一时间因天灾死亡无数黎民。

入侵[]

一天深夜,从西部来了一批皮肤苍白,头发金黄的人。阿米诺斯的人们对他们感到好奇,便派人前往——再也没回来。并在第二天开始了对两族的袭击。他们实力十分强悍,令每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士都心生胆寒。

他们称这些外族为奈来人(Nailay),意为“恐怖的敌人”。

共战[]

一天黑夜,天闪雷鸣,伊巴什(Ibash)诞生,祂全身发出了灿烂的虹光,驱散了黑夜。神明诞下后一时间黑夜消失,天空出现一片彩虹,光照射在伊巴什身上,他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长大,成为一个壮年,顶天立地,带领黎明苍生战胜天。

“民族之神伊巴什全身发出灿烂的虹光,驱罪孽,获新生,苍生黎民获得重生。”

——《启明书》

“约公元前6世纪,饥荒的灾疫笼罩着阿米诺斯族,光辉的伊巴什不忍看到自己的子民饱受饥荒之苦,他于梦中显灵,对他最初的信徒摩尔西耶说:‘我的摩尔西耶!听从你父的召唤,带领人们跨越里海,前往那流淌蜂蜜和奶水的富饶土地去!那是我与你们签订的契约,每当天空出现了彩虹,你们要铭记,是尔等的神——伊巴什拯救了阿米诺斯!你们日后应当将香火永永远远侍奉给我,而我:万军的神——伊巴什也将永永远远的庇护尔等。’摩尔西耶俯下身,亲吻伊巴什脚下的土地,赞颂道:‘啊!光辉的伊巴什,我将永远追随您的荣光,无畏前路,无畏征途!’”

——《跨海书》一卷

“伊巴什向摩尔西耶阐述完他的圣意,便化身成闪电劈向天空,那空中霎时乌云密布,顷刻间下出倾盆大雨,摩尔西耶带领着阿米诺斯族,跋山涉水七天七夜来到了里海旁,雨下完了,象征着盟约的彩虹出现了,摩尔西耶带着子民俯首,赞颂光辉的伊巴什。”

——《跨海书》二卷

“伊巴什附身在摩尔西耶身旁的仆从阿拉汉身上,言道:’我的孩子!你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你信守了和神的承诺,日后我将会赐予阿米诺斯族的后裔世上最富庶的土地和最幸福的命运,你们是我伊巴什的子孙,是我天神的子民。‘说完,阿拉汉伸开双臂,口上说道:‘生命的海洋啊!我是伊巴什,你是我的女儿!现在要为我的子孙和你的孩子:阿米诺斯!作出最后的一步。起来吧!生命的天桥!’那里海中有一根根石柱拔地而起,为两岸铺起了壮观的石桥,伊巴什说:‘这座桥名为米诺斯,意为跨越死亡,从今以后你们将不再流亡、从今以后你们将不再口渴、从今往后你们将不再惧怕死亡!请高呼我伊巴什的尊名,我乃万军的神!’从此阿米诺斯族的族名就定下了,意为不惧怕死亡的人们。”

——《跨海书》三卷

在伊巴什的带领下阿米族(Ami)和诺斯族(Noac)获得统一,并带领两族人民击败了奈来族,建立了最初的王国——阿米诺斯伊巴什部族国(Idut Eduzub Ibash Aminoac)。

文明[]

古阿米诺斯王国遗址

早期阿米诺斯文化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伊巴什史诗》(Ishish Ibash)就诞生于这段时间,《伊巴什史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之神伊巴什而创作,记述了伊巴什时代阿米诺斯人的社会状况,人文风情和历史,流传至今并作为研究古阿米诺斯的重要文献。

据说演唱英雄史诗《伊巴什史诗》的歌者,会在演唱前进行附身仪式,请伊巴什祖灵降世附体,在附体后,歌者的意识会由伊巴什的灵魂掌控。首先会高举双臂,环视四周,听众们便会知道伊巴什的英灵已经降下,代表着伊巴什的英灵已经完全掌握了歌者的身体。

在阿米诺斯塔萨教宗教经典《启示录》中,“史官”额赫纳什(Ehnesh)是研究古阿米诺斯王国科学文化和宗教起源的重要人物,额赫纳什是阿米诺斯神话中教育族人言行,带来礼教,惩罚违神之人与抵抗外来异族宗教的神,是智慧之神阿比希(A'bij)。有考古研究表明额赫纳什最早可能来源于古阿米诺斯国对一种行政职位的称呼。

“智慧之神” 额赫纳什(ehnesh)

古阿米诺斯国大致存在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主要活动于中亚地区,里海沿岸。古阿米诺斯王国多为草原地区,诞生了独具特色的草原风情。

伊巴什部族国(Idut Eduzub Ibash)[]

早期的古阿米诺斯国在伊巴什的带领下,完成了民族统一,消除了阿米族与诺斯族之间的间隙,确立部族制度。这一时期大约持续于公元前400年到300年,

部族国时期的阿米诺斯版图

各个部落仍然主要依靠部主的领导,但每个季节会在国都纳其兹汗(Ngaqiz han)举办一次部族大会,由部主们推选长部。交换和讨论各部的形势和问题,并以最大限度为有问题者提供帮助。

部落们以这样的方式平静地生活了三个世纪,直到公元前一世纪,部族国的很多地区爆发了连年天灾,部落们自顾不暇,部落制在多年暂停召开的部族大会逐渐消亡后开始解体。

公元前70年,天灾达到巅峰,据圣帝国时期史书《神启志》(Ihziqnehs)记载,在人口尚不足50万的远古阿米诺斯时期有超过5万人因天气寒冷和粮食短缺而死,最严重地区人口十不存一。

术伊主王国(Nauqoug Gnawuhz Suhyi)[]

术伊王里撒尼是诺斯族人,出生在图兰平原(Naugnip Ibash),在公元前100年,其父因被冠以“不尊神”(Nuzub Nehsiud)[1]的罪名处以流放而死,其后20年,生存困难连续增加,于是其在自己的家乡团结了一批敢于斗争的勇士,宣告建立新国家。

里撒尼组建了第一支军队,称之为“术伊军”(nujSuhyi),自称为术伊王(Gnaw Suhyi),带领着仅有50人的军队踏上征途。

“不是阿米诺斯人失去了故乡,而是没有故乡的人组成了阿米诺斯族。”

——《术伊史》(Ihs Suhyi)

由于里撒尼所在的村落仅有10人守卫军,并且素质差,缺少训练,成天花天酒地,所以术伊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村落,士气高涨,人们惊恐地发现部主的庄园内囤积了大量米粮,却任由族人饿死。愤怒的术伊军将村落部主庄园烧为灰烬,将领主绞死示众,并拿出领主家的大部分钱财米粮分与将士,其他用于招兵买马,不少人为大量钱财吸引。

时间来到公元前61年,里撒尼凭借惊人的军事能力,逐步占领了古阿米诺斯领地。原伊巴什国大势已去,此时仅有国都一地,其余纷纷归顺术伊军或是叛变。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成千上万的饥饿人民高举义旗,铤而走险,终于在停转15年[2],公元前65年冬季爆发了术伊起义。起义军焚烧官府,杀戮官吏,占领城邑,战火迅速蔓延。十天之内,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术伊演义》(Iynay Suhyi)

公元前60年,术伊军统一了阿米诺斯地区,确立了更加统一的主王制,伊巴什部族国(Idgnil ed gnaw-Ibash)时代结束。术伊主王国(Nauqoug Gnawuhz Suhyi)时代开始。

里撒尼在取得全境胜利后立刻解散了术伊军令其卸甲归田开始劳作,初步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并整合了各部落,大大减少了部落化。

为了避免类似前朝的覆灭,里撒尼用自己的班底替换了部落制,建立了相对更加统一的术伊主王制,以术伊王为最高领袖,世袭制传位,统管国内疆土。

主王制设立了统一的律法,行政,社会管理制度。设立了初步的监管制度,由主王国在国都那奇兹汗设立督察帐(Gnahz ahcud),掌管任免大权,并设立汗卫军(Nujiew Han)以支持督察帐的行动。在较大的部落建起初步的城镇,一切似乎欣欣向荣了起来。

王庭政变(Naibgnehz Gnitgnaw)[]

亲王叛乱(Naulnap Gnawniq)[]

王庭政变之后,尼密斯与钰隆利被发配到西北荒地,而后二人在西北荒地扶植自己的亲信,并对这里开展改造,三年时间便训练出了一支自己的亲兵。

在公元18年,尼密斯发兵勤王,称:"奸妄之人欲迷王之眼",掀起了长达16年的亲王叛乱。 尼密斯与钰隆利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一路西征。势如破竹。

公元21年,钰隆利大军直逼京师,但遭到了顽强抵抗,大督察官赫思那率汗卫军五百精兵,大破钰隆利大军。随后术伊联军一路破敌,钰隆利被逼的节节败退。 北上军遇到了由古阿米诺斯国遗民组成的阿米诺斯军团,他们在今哈比夏地区展开了恶战。最后亲王尼密斯大败,只得逃窜。

公元32年,尼密斯与钰隆利在咸海沿岸与术伊大军展开游击,尼密斯与钰隆利发生内讧,尼密斯杀死了钰隆利,遂对术伊大军展开反击。

公元34年,尼密斯被逼至咸海,跳海而亡,亲王叛乱结束,但术伊国经济萎靡,一阙不振,社会矛盾尖锐,直到赫思那新政才得到解决。

赫思那新政(Gnehznix Hesna)[]

公元41年,大督察官赫思那·格纳瓦主导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赫思那新政"。

赫思那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削减和合并部落数量。

只有直系子女可以继承官员爵位。

改革察举制,各路官员察举的人才必须经过术伊主的考核。

一定程度上恢复伊巴什时期的自治权,但由于主王制的保留,中央政府仍然保持比原先大的多的权力。

赫思那新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它使术伊国在短期内经济实力大增,民众生活水平转好,却导致阿米诺斯统一进程的长期停滞,被现今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导致卡拉库姆战争战败的主要祸根之一,在当时也引起了许多不满。

大劫难(Niqur Ibashishow)[]

公元100年,上古阿米诺斯国被依巴氏守人为首的卡拉库姆同盟(IdIhz Kalakum)侵略。公元110年,战争以古阿米诺斯国的失败告终(见卡拉库姆战争)。阿米诺斯人惨遭屠杀,被迫逃难,史称“大劫难”。

卡拉库姆战争(Gnehznahz Kalakum)[]

卡拉库姆战争(公元100年-110年),上古阿米诺斯国在艾萨克(Aisake) 的领导之下,试图使用凭借强大的轻骑兵快速出击的策略,剿灭贼军。但是终究是失败了,以依巴氏守人为首的卡拉库姆同盟在其统帅阿拉米斯(Al'amic)的领导之下,依靠残暴和统一的方阵军团,于公元110年击败洗劫了阿米诺斯国都纳奇兹汗(Ngaqiz han)并对其进行屠城,这一事件宣告着上古阿米诺斯国的覆灭以及战争的彻底失败。

卡拉库姆战争主要为两个阶段,外围战争和原野战争。

外围战争(AD104-105)[]

卡拉库姆战争第一阶段攻势图

依巴氏守人对古阿米诺斯国丰饶的土地和钱财垂涟已久,正时野心勃勃的将军阿拉米斯(Al'amic)煽动民众,让依巴氏守人各个部落同意远征古阿米诺斯王国。接着蛊惑各个王国、部落组建联盟,对古阿米诺斯国进行远征,共同分享这块大蛋糕。

反对古阿米诺斯国和垂涎阿米诺斯国国土资源的各路势力纷纷加入了远征军的队列,一时间庞大的远征军便组建起来,向着古阿米诺斯国的方向前进。

公元101年,卡拉库姆同盟远征军从古阿米诺斯国东部逐步蚕食领土,集中力量,靠着强大的军队迅速吞并了几座城市。

不久,附近的阿米诺斯督察官便知道了战事的发生,但在取消术伊军编制后不断削减军队规模,且阿米诺斯是由各部落统一而成,没有高效的沟通体系,低效的沟通系统多次延误战机,前线的艾萨克将军派出的三批报信兵全都遭遇意外而死,国都竟过了一个月才知晓卡拉库姆军进犯。

一个月后国都终于了知道战争的消息,并决定对东部派出援军,但是古阿米诺斯国丧失大量领土,加上后勤指挥不力,经济也大不如从前,准备辎重竟又花了一个月。

阿米诺斯国军队第一战由艾萨克(Aisake)统帅3000勇士出击,此次战役称之为“努基战役”(Iynahz Nuki)。

艾萨克的3000轻骑兵队伍决定驻守在重要关口努基城(GnehcNuki)。

杀红了眼的同盟军蜂蛹而至,卡拉库姆同盟远征军约有3万左右步战士兵,1万左右弓兵。卡拉库姆同盟远征军统帅采用编练过许多次的方阵战术——步兵持长枪在前,弓兵在后对骑兵进行输出。并为了攻城运送架设投石车的部件携带,部队随同百余名工匠以备不时之需。

而艾萨克将军随同的3000士兵只是从周围村庄征召的平民,没有受过训练,军事素质差,战马也是劣马,甚至搜集的驮马。艾萨克重新编练这3000士兵,尽量做到令行禁止,并贴近军士生活,提升士气。

十倍的差距让很多士兵军心动摇。卡拉库姆同盟远征军统帅阿拉米斯见敌军迟迟不动,表示“一群蚂蚁有什么可惧的”,下令士兵按照阵法进行进攻,架设攻城设施准备攻城。

主动出击是以卵击石死路一条,唯有依靠要塞防守等待援军进行合围方可有一条生路。写好遗书和求援信后,派亲信想办法偷偷传递出去(都没有传到),并进行讲话,鼓舞士兵士气。从武器库中拿出大量弓弩,架设于城墙上。

战争持续了很久,迟迟不见援军前往,艾萨克只得寄希望于训练不满一个月便匆匆上战场的新兵们。

围城许久,要塞中可供坚持2个月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拖延了近1个月但依旧不见援军踪影,尚存活1000士兵,敌军阵亡4000人,皆是趁敌军攻城时用各种奇术偷袭造成。

第一阶段战争结果

卡拉库姆同盟远征军统帅阿拉米斯研究出新的战术,即士兵将梯子固定在有轮子的车上,上面再装上滑轮可以调整高度,使用云梯直接将战士送上城墙。一时间杀了阿米诺斯军措手不及,阿米诺斯军士兵见情况不妙,遂溃败。守军与进入城墙内的敌军大战起来,无暇顾及城下敌军,又因不少守军畏惧仓皇逃窜,乱了阵脚,敌军又多,一时间彻底失控。

最终,艾萨克战到最后,被敌军枭首,战败。

艾萨克失守后驰援部队姗姗来迟,然而远征军已经侵犯东部领土过半,双方在漫长的战线对峙,谁也无法消灭谁。

原野战争(Gnehznahz Eynauy,AD107-110)[]

阿拉米斯在发现自己无法消灭阿军时便动了歹心,假意与阿米诺斯军暂时休战。随后以依巴氏守人为首的卡拉库姆同盟远征军悍然撕毁休战协约,对阿米诺斯国发动第二次战争。

远征军结合上次的战争经验,认为古阿米诺斯国的军事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趁古阿米诺斯国没有反应过来之际,快速突击,宣称“降者苟活,不降者全城人杀无赦”,沿路村镇无力抵抗,只得投降,服从“高贵的依巴氏守人”的统治,联军依靠血腥屠城仅12个月就攻入阿米诺斯国都城下,双方力量差距十分悬殊。

远征军将古阿米诺斯国都城纳奇兹汗(Ngaqiz han)团团围住,最后一任术伊王和他的三个儿子早已在外围战死,残存的督察帐和平民组织了最后的抵抗。城内安插了依巴氏守间谍,趁乱打开城门,远征军杀入城内。

远征军蜂蛹而至,挥动着手中的刀枪肆意屠杀平民,一两岁的小孩也惨遭杀害,大火蔓延这座辉煌的城市,远征军的旗帜插在城头。邪恶的远征军统帅阿拉米斯发表放任士兵残杀无辜的平民

“勇士们!3个月内你们可以为所欲为,包括掠夺财宝,杀光这群畜生!”

至此,持续三个月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展开。

纳奇兹汗大屠杀(Ahsut ad-Ngaqiz han)[]

纳奇兹汗大屠杀发生于公元110年,持续了近3个月左右。据《合殇书》记载,“一时间血流成河,城中的市民们纷纷逃离,这是又能跑到哪里去呢?一眨眼的功夫,便成了依巴氏守人刀下的亡魂”。依巴氏守人(Ibashishow)在大屠杀中杀害无数无辜的阿米诺斯人,血流成河,残余的阿米诺斯人只得放弃家园,逃离免被依巴氏守人的迫害。

至此,阿米诺斯族分崩离析。

“这个草原上最不起眼的部落也加入了分食阿米诺斯的餐桌,阿米诺斯似乎是真的没落了……

大迁徙(Ixnaiqad–Ami.)[]

大迁徙形势走向推测图

“剩余的阿米诺斯人离开了他们的故乡,他们悲痛的询问神明,他们还能回来吗?家乡的牛羊怎么样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英雄艾萨克,阿莫西诺斯[3]都没有了音讯…………英雄们还好吗?珂朵莉,那个草原上最幸福的女孩怎么样了?

人们离开了阿米诺斯草原,踏入了陌生的土地,看着这陌生的荒凉,不禁陷入了哀伤,老人们嘴里一直念叨着什么,他们似乎预见,这一走就是永别了吧……”

——《合殇书》

虽然阿米诺斯族分崩离析,但在阿米诺斯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历史,以部落聚居方式生活,也因为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如今极具特色的阿米诺斯语。这一时期史称“大劫难后迁徙时期”(Iqihs ixnaiq' Naneij)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极具阿米诺斯艺术色彩的歌曲、舞剧,例如《绝不忘记故乡》(Gnaixug ij gnaw ubeuj)。

百国乱战(Iadihs Uodgnehz Aijoug)[]

大迁徙后数百年,阿米诺斯人被强制改名,禁说阿语,只有山民们还保有民族记忆。公元110年,卡拉库姆统帅阿拉米斯死于乱军之中,各部关系决裂。依巴氏守首领阿术卜带领依巴氏守人凭借强大的武力占据了原纳其兹汗一带,并在纳其兹汗废墟的东北方筑起了新城。为纪念其子,阿术卜将新城命名为阿勒米斯(Alemic),在此率先建国,国号胡云(Hoyon);

里海东北部由伊祁纳人俄勒什(Elesh)建立那颜泽斯(Nayanzes);

那亚德人阿格里希(Aglix)在南方(今天的海境附近)建立撒罗耶(Saloye)国;

伊祁纳人诺月古建立太哈勒(Tihal);

达斯诺(Dasnom)

113年,俞伽可人斛律恩(Hulvn)在咸海西边筑城阿岜特(Abiat)(即后来的哈比夏),定国号为尼尼德(Ninid),他其少时曾受阿米诺斯人恩惠,对阿米诺斯人怀有善意,并未强制对国境内的阿米诺斯人发难,甚至任用阿米诺斯人伊奈巴什担任前将的要职,这引起了卡拉库姆各国的不满。

115年,那颜泽斯率先发难,俄勒什召集500伊祁纳长弓手和2000阿子仆从军(此时的阿米诺斯人被蔑称为“阿子(Azi)”)直取阿岜特。斛律恩手下的大将军伊奈巴什·热伊斯(Inaibsh Reis)(阿麦金部落的阿米诺斯人)奉命出战,大败俄勒什。

盐池城之败[]

此战之后,斛律恩威名愈重,北方阿米诺斯人的地位稍有回升,这是阿术卜不愿见到的。因为尼尼德风头正盛,他便率兵亲征了在南方同样善待阿米诺斯人的撒罗耶国,撒罗耶的国君那亚德人阿格里希(Aglix)派人向斛律恩求救。

斛律恩收到消息后决定带兵攻打阿勒米斯,以逼迫阿术卜回援,他令伊奈巴什为前锋,自己统领中军,并让长子朔甫(Shofuw)和伊崔齐人布伽诺(Bugiano)留在国都守备。

116年春,阿术卜包围了撒罗耶的国都霍伊肯(Hoikim)(即后来的海境),同时伊奈巴什也抵达了阿勒米斯东北的盐池城,在那里,他遇到了阿术卜的得力干将雅吉思(Yagis)。盐池城顿时化作了绞肉机,在斛律恩赶到之时,城下尸骨已不下万具。而雅吉思因为作战失利被监守的亲王珀拉夫(Polafuw)撤下,由副将威西科(Willxic)担任守将。

两周后,双方投入战场兵力超过五万,战局仍不明朗,而阿术卜已经攻破霍伊肯,斩杀阿格里希,撒罗耶国被灭,阿术卜正向着盐池城回援。斛律恩久攻不下,又忌惮被阿术卜和威西科前后夹击,斛律恩便决定撤退,却不成想在撤退途中,威西科率军从城中杀出,一举冲散了尼尼德军阵,斛律恩只得狼狈而逃,在带领残军回到阿岜特后郁郁而终。

117年,见尼尼德元气大伤,俄勒什又联合同是伊祁纳人的太哈勒国主诺月古(Nerouguw)一起进攻尼尼德。敌军来势汹汹,布伽诺提议交出伊奈巴什,以平息诸国的不满,在朔甫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实施。但敌军攻势猛烈,城墙摇摇欲坠,伊奈巴什主动提出更名为贺陆合(Heluhe),并带领国内所有阿米诺斯人迁族俞伽可,不再说阿米诺斯语。

此番动作后,与尼尼德交好的达斯诺国遣兵来救,几方对峙之后,朔甫承诺境内阿米诺斯人己全部消失不见,俄勒什和诺月古才不情愿地退兵。可布伽诺认为只要伊奈巴什不死,今后肯定还会有其他国家借机攻打尼尼德,便于119年毒死了已经化名贺陆合的伊奈巴什。

胡云宫变[]

121年,阿术卜次子昙(Tan)在春狩时将阿术卜射杀,自立为胡云单于。阿术卜三子乌敦(Udom)害怕被清算,在启扉节当日逼宫,令昙自缢。在昙死后,阿术卜剩下的几个儿子带着自己的亲信各自为营,整个胡云乱成一团。而阿术卜的弟弟珀拉夫勾结那亚德人祖门(Zoomun),企图占据阿勒米斯,不料被祖门暗自陷害,祖门在杀死珀拉夫后独揽大权,带着200那亚德重骑兵和数千阿子仆从军几乎扫除了阿术卜的所有子嗣。在战乱中,阿术卜的义子鄂查氏人阿尔那科(Ayrnak)在阿勒米斯乘船逃窜,不知去向。

122年,祖门统一胡云,登基当日被雅吉思和威西科联手刺杀。他的弟弟法尔塞(Ferse)派人捉拿雅吉思和威西科,并将他们枭首示众后登基为王,改国号为楚西亚(Chuxia),并将阿勒米斯更名为那亚德语的布津。

瓜分尼尼德[]

124年,伊奈巴什的族弟夏那杜(Xanadu)组织阿米诺斯人于尼尼德发动兵变,进入宫殿软禁并逼迫朔甫赐死布伽诺。趁着尼尼德政局不稳,俄勒什和诺月古又联系上了法尔塞,准备一同瓜分尼尼德。10月,战争正式打响,楚西亚、太哈勒和那颜泽斯三国总共征召四万士兵进攻尼尼德,而因为朔甫被软禁,尼尼德的俞伽可士兵并不听从夏那杜的号令,不得已,夏那杜只得放出朔甫。但尼尼德大将努苏人吡兹诺(Bizno)坚持朔甫早已被杀害,眼前之人是推出来的替身,直接将朔甫和夏那杜杀死,自立为王,在简单抵抗后向三国投降称臣,尼尼德亡。

三国瓜分尼尼德后将屠刀伸向了境内的阿米诺斯人。见周遭没有一个国家再敢光明正大地收留阿米诺斯人,他们只得四处流转,最终在额穆山遇到了末代万代宫大智者伊术句格· 斡扎兹(Ishugiug Ngozhaz)。在伊术句格的指导下,众人安居下来,守护着山中封存着的独属于阿米诺斯人的宝藏。公元673年,伊术句格的后人纳合热艾吉·斡扎兹(Nahreaij Ngozhaz)将这批文献进献给了阿龙一世。

哲多吉会盟[]

126年,在咸海东部由纳罗勒人夸提(Qwaty)建立的哲多吉崛起,两年的时间几乎横扫了咸海以东的所有国家,128年,大将军依巴氏守人摩昆(Mokun)带兵长驱直入,竟将里海南岸由鄂卢氏人建立的南戈里城(Namgelim)(即后世的南境口)洗劫一空,咸海以西一片哗然之声。

除国之后,南戈里城的王子日古斯(Riguus)逃至布津,恳请法尔塞帮其复国。这件事让摩昆知道了,不顾夸提的调令,掉头就杀向布津,双方在纳其兹汗的废墟上交战,楚西亚不敌,只得交出日古斯,并尊哲多吉国主夸提为诸国霸主。摩昆凯旋归来,虽违了君命,不过也为夸提博得了霸主的称号,便不罚反赏。次日,夸提遣使到咸海以西各国,自己将在国都峡霖举行会盟。在征服了几个不从的小国后,大部分国家都前来参加会盟,推举夸提为卡拉库姆第一霸主。此后数年里,夸提始终保持着对各国的暴力要挟,各国之间的摩擦相对减少,但对夸提的怨恨与日俱增。

公元135年,法尔赛病逝,其侄子(即祖门长子)沃尔萨斯(Volsass)即楚西亚国主之位。139年,夸提强娶了德拉西城城主的女儿,在行房时被其用发簪刺死,哲多吉国力大减。趁此机会,沃尔萨斯联合各国发兵讨伐哲多吉,大破之,在各国推举下成为新的卡拉库姆第一霸主。

历代盟主简介如下:

夸提(Qwaty),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128年——139年,纳罗勒人,哲多吉国主。

沃尔萨斯(Volsass),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139年——153年,那亚德人,祖门之子,楚西亚国主。在位期间兴修土木,鼓励生产,拉拢术伊时期的贵族,承认他们的身份并给予他们虚职。

伽瓦(Java),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年153——162年,那亚德人,沃尔萨斯之子,楚西亚国主。因其父亲的威名而被推为霸主,但为人暴戾无常,时常无端攻打他国,使得诸国不满。162年被各国征伐,被迫取消霸号,其本人也在次年的政变中被刺杀。

崔柯夫(Cuikeffu),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165年——181年,努苏人,吡兹诺长孙,达斯诺国主。在伽瓦统治时期多次向其进献美人弄臣,深得伽瓦的欢心,于156年被其赦去臣号。此后数年一直隐忍发展,在165年击败了那颜泽斯等国,坐上了霸主宝位。

达利安特(Daliant),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199年——214年,伊祁那人,俄勒什长孙,那颜泽斯国主。公元189年即位时已63岁,是百国战乱时期岁数最长的国主。

波兹(Bozz),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220年——245年,纳罗勒人,夸提族弟的后人,哲多吉国主。公元213年弑君上位,对内暴力统治,对外征服不断,在位期间哲多吉成为了纯粹的战争机器。220年夺得霸主名号后在25年时间里灭国数十,最后死于阿米诺斯奴隶大起义。

泰勒尔(Tailer),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253年——277年,鄂卢氏人,忒伊尔国主。其在位期间对境内的阿米诺斯奴隶起义血腥镇压,有“屠夫”之称。

呼罗沙赤(Huloshach),获得霸主称号时期为公元282年——294年,依巴氏守人,后胡云国主。其自称是阿术卜后人,273年推翻楚西亚后将国号改回胡云(为与阿术卜建立的胡云作区别,这里称作后胡云),延续了胡云时期的政策,最终死于第二次阿米诺斯奴隶大起义。

在呼罗沙赤死后,各国主体民族人口下跌,渐渐压制不住阿米诺斯奴隶和那些隐姓埋名的阿米诺斯人,加之天原教大肆传播,各国再无争霸之力。直到公元315年,西多罗改革给阿米诺斯人的复兴拉开序幕,各族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启明布道(Oadnauhc Gnimiq)[]

历史[]

“初,帝王失位,风云变作。

诸侯贵功业而贱人命,恃三尺剑,逐鹿天下,老弱欲偷生而终乱离,漓血荒野,枯骨相藉。

是时,天地为熔炉,万物为薪炭,血泪并煎乎其中。

是以,英雄有悲世之歌,继而振拔威武,扫荡风云,立南北二朝[4],握天下之柄。”

——《二十世书》(Uhs IhsIhsre)

大迁徙时期,阿米诺斯的人们流离失所。然而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一切都在改变,在同盟军血洗纳奇兹汗后,因分赃不均开始了分裂与内讧,阿拉米斯在乱军中被杀。各军乱战后实力大减,索性故步自封,就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形成了定居点和众多城邦,国家,虽仍未曾有阿米诺斯人们的容身之所,却总算好过被诛灭全族,随着大部分阿米诺斯人或隐姓埋名入山隐居,或收敛身份进入城市。令人震惊的是,阿米诺斯人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丢失自己的文化。各国各城邦在原阿米诺斯民族和迁入的多种民族的交融下宗教也产生了交融,出现了许多信仰人数少,覆盖地域小的土教(如中古塔萨教)。

此后数百年间,战火虽仍连绵不断。而未有可影响大众之世事变易。为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启明教史》中的世界观,下面引用前圣帝国时期写成的史记体书籍《二十世书》介绍当时的世界。

据《二十世书》记载,一些阿米诺斯人定居较多的国家简介于此:

乌若木斯(Uremus):意为生命与沙之神的国,位于阿米诺斯的人们所认知的最远的极东部,首都名为阿迪汗(Adihan),这里的人们博学理性,喜欢通过辩论讨论事情和解决分歧。

达斯诺(Dasnom):意为飘零与风之神的国,位于里海最北之地,首都名为伊纽(Itnew),可能是北方同样被迫的原住民建立的国家,因此性情温和,整体对外族人较友好。

由伊黎(Euyli):意为秩序与山之神的国,位于原阿米诺斯国东部,首都名为易龙芝(Ilonz),也是由流浪民族建立的国家,人们信奉秩序,不轻易意气用事。

阿木扎尼(Amuzani):意为时间与天之神的国,位于原阿米诺斯国东境外,首都名为那句世(Negohs),传说这里的人已经不动地生活了很久,没有打扰别人,也没有别人打扰他。

提及较少的国家:

那多夫(Naduaf):意为公理与泉之神的国,位于更东的南部,为天原联盟的创始国,古籍称其首都曰阿妮露芙(Aniruf),传说其古人喜好机巧,曾建造十分巨大的生产装置。

那颜泽斯(Nayanzes):古籍中并未给出译名,经现代历史学家复原后得出,根据复原者声称可能意为猜忌与冰之神,位于里海东北方向。

纳特那勒(Natnal):意为斗争与火之神的国,位于里海南方。

阿尔那科(Ayrnak):在《二十世书》中极少提及,主要由外族人组成,位于里海西方。

宗教[]

此章描写之内容大部来自圣国时期启明典籍《启明教史》(Ihsoaij Gnimiq),可能夸张,理性对待。

天原神使(Utoaij Nauynait)[]

百国乱战时期,各个民族大量交融,常来他们本来的信仰,诞生了繁荣的后期多神教文化。在约三世纪后半叶,一群自称”神使“人为宗教结合编写了《原天神经》(Gnij Nehsnaitnauy)。他们走遍各国,将各地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并将整合后的新神教传给众人,称天原教,信仰天原教的人组成了百国乱战的画布,参见历史事件“神使降临”(Gnilgnaij Ihsnehs)。

“世界由神执空岛管理,并将下众多权柄交给神性者,助其统管各方水土“,这是天原教对世界的解释。为了整合诸部之神,”神使“们发明了这种设定,有研究认为”神使“们可能从阿米诺斯族本土信仰原始塔萨教中的”伊巴米诺神殿“的传说中获得了这种世界观类型的灵感。

在“神使降临”事件后,天原教广泛传播,信仰天原教的城邦和国家占据多数,各国信仰矛盾较为缓和,战争很少,被后世的天原教徒称之为“黄金时代”。

末期,天原教内部腐化严重,各国不同信仰的矛盾凸显(天原教本身只是在整合各国原有的信仰后增添一层“神执空岛”的色彩,各国的原有的信仰习俗是天原教无力改变的),各天原教国家出现了巨大的内部矛盾,各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城邦国家被肆意吞并,天原联盟内部国家数量减少了几乎6成,天原联盟的秩序被野心家们利用,破坏乃至践踏。在“大分裂事件”后,勉力维持的的联盟彻底崩溃,阿米诺斯地区又回到了之前的混战局面。这段时期被启明教徒称为“黑暗时代”,被天原教徒称之为“失落时代”。《天原史诗》

出身[]

额佐瑙赤·洪图拉颜(Ehzobnauhc Ontuleyan)出生在伊纽(Itnew)时,父亲已经逝世。从某种意义上说额佐瑙赤·洪图拉颜的家庭是一个中层家庭。据《启明教史》记载:他早年不识字。他的祖父奥古奈吉·洪图拉颜(Ougnaij Ontuleyan)负责照管他。奥古奈吉是当地有名的阿摩西诺斯部落的一个前部主(这个部落属于洪图拉颜家族)。当时人们认为伊纽的气候不详,因此额佐瑙赤的家庭把他托付给一个牧民队伍,这样一来,小额佐瑙赤就在乌若木斯的沙漠中长大(这个做法对当时的中上层家庭而言是很常见的)。在额佐瑙赤六岁时,他的母亲阿米纳·奈曼·洪图拉颜(Amina Naman Ontuleyan)逝世,八岁时,他的祖父也逝世了。此后,叔叔塔里·洪图拉颜(Tali Ontuleyan)负责照管他。塔里是阿摩西诺斯氏族部落的新部主,此部落使伊纽成为当时达斯诺最繁荣的地区。

乌若木斯(Uremus)是一个小国,其首都位于阿迪汗(Adihan),意为生命与沙之神的城。阿迪汗人大部分崇拜沙神圣像。尽管阿迪汗没有丰富的资源,却是一个重要的集市,很多远方的部落来此交换货物。传说额佐瑙赤十分积极地参加城市生活,他的一个叔叔建立了一个帮助穷人的组织,额佐瑙赤也热情地参与其中。

他在解决纠纷时非常公正,因而获得了“可靠者”的美名。特别著名的是下面这个故事:当阿迪汗在一次洪水中被摧毁重建后,乌若木斯各地的部主争相成为将那里神圣的银沙神像放回原处的人。额佐瑙赤成为解决这个争执的公证人。他让大家在地上铺一块白布,把神像放在白布中央,然后让城内的部主们一同把这块白布抬到卡巴天房的中央,而额佐瑙赤亲手将神像安置下来。

额佐瑙赤年轻时还陪伴叔叔去其他国家做买卖,很熟悉许多其他地方的情况。

后来,额佐瑙赤在阿木扎尼(一说纳特那勒)遇到了纯朴的少女瓦涅实(Vnnehs),有记载说他们相识时她只有10岁,结婚时只有14岁(只是订婚的意思),这与阿米诺斯民族女子在第一次月经时出嫁(只是订婚的意思)的习惯相符。瓦涅实名义上是额佐瑙赤的妻子,其实类似于额佐瑙赤的养女。由于瓦涅实聪明机敏,勤奋好学,深受额佐瑙赤宠爱,多次与他相伴拜访甚至出征。

布道[]

然而额佐瑙赤布道反对多神的想法大大降低了他在当地统治者中的地位。他的信徒(此时已被称为启什徒)再三受到人身和财物上的攻击。《启明经典录》记载有些人被鼓动残酷地迫害新的启什徒;人们迫使他们躺在灼热的沙土上,在胸部压一块巨石,将烧红的铁烙在他们身上。很多人因此而死亡,但却没有人放弃自己的信仰。由于额佐瑙赤有目共睹的人品和他的家族保护,这些迫害并没有针对额佐瑙赤。当形势日益危险时,额佐瑙赤曾劝他的一些信徒去他的老家达斯诺(Dasnom)避难。

统治者们试图收买额佐瑙赤,劝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换取更大的政治权利。当额佐瑙赤的信徒越来越多时,他们试图解散他的信徒并改变信仰。他们愿意给额佐瑙赤更多的利润,允许他与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但他仍然拒绝了这些提议。额佐瑙赤说:“纵然他们把神鹰放在我的右边,电棍放在我的左边,列阵对我,我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使命。”他对宣传启明教的神旨——“圣主的独一”如此坚定不移,如此坚信自己的使命。最后,人们要求塔里将他交出处死,塔里当然拒绝了。后来,甚至有人试图刺杀他。当额佐瑙赤的叔叔死后,他的家族不再能够保护他。他被殴打、石击、甚至被用棍棒和荆棘抽打。

神堂[]

启什历前2年(公元658年),正是对额佐瑙赤和他的信徒的迫害越来越重的时候,当别人终于决定谋杀他时,额佐瑙赤和他的追随者逃离达斯诺前往由伊黎(Euyli),在那里他拥有很多信徒。“迁徙”标志着启明教教历的开始。埃露维(Ayluweh)人希望额佐瑙赤统一他们,以防由伊黎内战那样的情景再次发生。658年至659年间,额佐瑙赤来自达斯诺的追随者和由伊黎一带的地区签订了《萨那宪法》(Af Naix-Sana),萨那意为神圣者,建立了一个联合和平区域。这个文件签署后各地的启什徒成为了一个意识圣国,称为启明神堂(Gnatnehs Utqihs),易龙芝是其首都,额佐瑙赤担任“神子”。任何启什(意为圣主的学徒)都是这个国家的国民,它成了启明教的圣地之一。为了扩大这个和平与安全的区域,神子与他的“国家”附近的部落签署了类似的条约。

乌若木斯与达斯诺的统治者们达成了一个协议,迫害中亚地区的启什徒,他们威胁说每个回到家乡的相信圣主的启什都将被处死。在中部的启什对此特别警戒。一些从乌若木斯逃出来的启什开始袭击从依巴氏守地区去东方的商队,以打击协议地区的经济。与此同时,额佐瑙赤把朝拜的方向由阿米诺斯文明的故乡纳其兹汗改为由伊黎。660年晚冬,额佐瑙赤带领300人袭击一支乌若木斯的商队,虽然商队虽然得以释放,但乌若木斯决定出动一支约800人的部队给额佐瑙赤一个教训。

660年冬季,两支军队相遇,尽管启什军人数不足乌若木斯军的一半,但是他们却打了个胜仗,乌若木斯军死亡45人,包括指挥官,启什军损失14人,70个乌若木斯人被俘。这次战斗胜利后,启什又改变了一个不接受萨那宪法的部落。至此,由伊黎的所有居民都已经被转化为启什了,战斗的胜利和由伊黎的统一正式地开启了启什历纪年。

与此同时,额佐瑙赤安排了一系列重要的婚姻。他的两个女婿(养女)后来都成了总领,他的两个丈人(养女)后来也都成了他的继承人。661年春天, 一支3000 人的达斯诺军队进入启明神堂。之后, 双方交战,胜负不分,但达斯诺方面自称得胜。此后两年中,双方积极准备一场决战。363年夏季,一支一万人的联军军队开赴启明神堂。一些由伊黎居民尽管参加了萨那宪法,但他们不参加保护城市,甚至与入侵者串通,在入侵者入城后从后方攻击启什。还有一些启什叛变了,准备在塔萨军进城后予以帮助。

但联军的万人铁军却未能越过易龙芝城四周的城壕。联军撤走后,城里的启什开始报复城内的叛徒。尤其是对城里的由伊黎民兵:所有成年男人被杀,妇女和儿童沦为奴隶。663年,额佐瑙赤统一了萨那,宣布城里的居民和天原教徒受到他的保护。沙漠里的游牧队伍从前与启什有过一些冲突,这时也与额佐瑙赤联盟,并且接受了他的宗教。同时他设阿迪汗为启明圣地之一。

朝圣[]

额佐瑙赤首先对协议国施加经济压力,但他仍然希望人们能主动皈依启明教。启什4年(664年)3月,他带领1600 人去阿迪汗朝圣。乌若木斯人把他阻止在国境边上。数日后,他们签订了契约。他可以在不准带武器时去阿迪汗朝圣。此后,双方还协定不进行武装冲突,启什徒可以自由去阿迪汗朝圣。为了巩固这个条约,额佐瑙赤的养女还与他过去的一个仇人的儿子结了婚。

过了一段时间,条约还是失效了,启什5年(665年)初冬,联军攻击了额佐瑙赤的一个盟友,额佐瑙赤宣布条约失效。他暗地里做好准备,于启什6年(366年)1月带领一万人向乌若木斯出发。但双方没有打仗,乌若木斯的首领们主动宣布投降。额佐瑙赤同意大赦(少数罪大恶极者被处死)。他逃出塔萨的20年后,重返原地。尽管额佐瑙赤没有要求乌若木斯人皈依启明神堂,但仍然有许多人这样做了。

“迁徙”结束后,额佐瑙赤开始联盟游牧部落。起初,这些是互不侵犯协定,后来,当他的力量越来越强时,他要求加入联盟的人皈依为启什。在达斯诺时,他的这个做法遭到许多部落反对,因此双方打了一仗,他战胜了对手。很多人将额佐瑙赤看作是当时原阿米诺斯地区最强的人,因此很多部落派代表去要求乌若木斯加入同盟。他死前,中亚还发生过几次叛乱,但此时的启明神堂已经强大得足以对付他们了。

额佐瑙赤回到乌若木斯调停当地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执。他建立福利设施,收取圣款(用于充实神堂圣库),并将它们分给穷人,签署了众多协议,并且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对其他宗教宽容的宗教文化。

启明8年(668年),归真前几个月,额佐瑙赤亲率10万启什徒赴阿迪汗朝觐,依律完成了各项朝觐功课,这成为以后的朝觐定制。然后,在伊巴什山,他发表了著名的《辞别演说》,指出:启什是兄弟,彼此的生命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应该取缔多神教徒和蒙昧时期的陋习。号召启什严格遵循经典和导师的圣训。在朝觐期间的一次讲演中,他再次总结三善制度。最后,他向启什大众宣读了最后的启示:“今天,圣主已为你们成全了你们的宗教,圣主已完成我所赐给你们的恩典,圣主选择启明教做你们的宗教。”返回由伊黎三个月后,患重病,治疗无效,荣归圣主。神女瓦涅实与众弟子们把导师埋葬于生前的卧室中。圣陵位于如今萨那圣寺一角。

阿龙帝国(Oug'd A-lone)[]

卡拉库姆战争结束后,阿米诺斯族主要逃到今本国东部及哈萨克斯坦西部。东迁后,阿米诺斯人仍然继承和保存了半农耕半游牧的生产方式与宗教文化。

公元650至670年间,额佐瑙赤·洪图拉颜曾短暂联合起各个小国,并建立政教合一的精神实体。但终于是昙花一现,虽然启明教仍然影响深远,但由于各小国很快产生分歧和裂痕,很快再次陷入内乱。

670年至700年位于中亚的小国部族间互相争战愈演愈烈,使平民百姓遭受巨大苦难,历史上称为“无比黑暗的时代”。

忽然,在由伊黎与乌若木斯之间的一支叫“阿龙”(A-lone)的部落民风彪悍,战士勇猛不畏生死,逐渐从众多部落中脱颖而出,击溃众多部落,历史称为“阿龙博起”。

“唯骁勇之人可得阿龙之阡陌,为黎庶之统领。

“族人们,只有最勇敢,最有武力的人,才能得到“阿龙”的土地,而他,将要成为我们的领袖。”

——《阿龙全传》

阿龙部落于公元675年左右称霸阿米诺斯部落,扩展其势力于里海东南部、定都于巴次瑞安城(Bactria)(今序才艾伦)。

2018年,据艾秋什·卧古希(Aijeuxihs Uogux)著《于阿龙部落族源问题的新探索》肯定阿龙部落的族源为阿尔泰山周围的呼得和东部天山以北的阿米诺斯人后部,即古代阿米诺斯游牧民族与印欧塞种游牧民族混合后裔,与突厥人有着深厚渊源。

阿龙一世是带领他们称霸的王,他不仅武艺高强,更有着非凡的领导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阿龙一世深知,单凭武力无法统一这片广袤的土地,于是他开始着手整合各部落的文化,倡导一种包容并蓄的新的认同理论,以加强部落间的凝聚力。在他的领导下,阿龙部落不仅击败了周边的敌对势力,还吸引了许多小部落主动归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原阿米诺斯族与周边民族形成了新的阿米诺斯族,也就是现代阿米诺斯族的雏形,虽然在外族人加入阿米诺斯并形成全新民族的过程中阿龙帝国逐渐被外族渗透,是后期阿龙帝国覆灭的一大祸根,但极大减少了领土内民众发生冲突的事件。

通过《昭明律法》,阿龙一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确立了统治地位,明确了当地的社会规范。鼓励农耕与游牧并存的生产方式,既保障了粮食的稳定供应,又维持了部落的尚武传统。

在公元715年,此时的阿龙一世已经年事已高,那些曾经辅佐阿龙一世的重臣和将领们,如今各自扶持着不同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那些附庸于帝国的小国,也各自心怀鬼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结外敌。

阿龙一世想到,为了确保帝国的稳定,应该提前安排好继承人,并将帝国的领土分封给那些值得信赖的皇子和大臣。这样,即使阿龙一世突然离世,帝国也能在新的领导者的带领下,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

于是在一次朝会上,他宣布退位,并立八皇子“阿龙•厄曲尔(Alone Ekuir)”为阿龙二世,不过阿龙一世因为八皇子此时12岁太过于年幼,而代为管理朝政,他根据每个皇子的能力和贡献,以及大臣们的忠诚和功绩,划分了各自的领土。那些被分封的皇子和大臣,必须宣誓效忠新的皇帝,并承诺为帝国的稳定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授阿龙一世,承天命御极,威加瀚海。然天不假年,值盛年遘疾,大行于金帐,春秋不显,国史阙文。龙驭既宾天,若天山倾颓,九姓震动,部族忧惧。

嗣君未诏(改"子嗣未立"),权臣争锋,议政废弛。昔鹰师所指,今星散诸道,各帐自为征召,不复狼纛同辉。阿龙汗业危若累卵,天授国祚晦明难测。。——《昭仪书•君篇》”

在公元721年阿龙一世因病死亡,阿龙一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的儿子阿龙二世实质掌握了权利,但他并没有完全掌握实权。阿龙一世在位期间的政策和决策,虽然为帝国带来了短期的稳定,但也埋下了隐患。

阿龙一世的分封政策,虽然看似分散了权力,但实际上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在阿龙一世死后,帝国的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原本辅佐阿龙一世的大臣和将领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党派争斗。这些争斗不仅导致了皇权的动摇,也引起了地方势力的蠢蠢欲动。一些诸侯国开始自行其是,不再听命于中央政府。

与此同时,那些附庸于帝国的小国,也开始寻求自主的机会。他们利用阿龙一世分封政策留下的漏洞,逐步脱离了帝国的控制。这些小国在帝国的领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体系。尽管这些小国在名义上仍然承认阿龙二世的宗主权,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

此时各地的诸侯国呈现出一种割据混战的状态。这些诸侯国在地理上相互接壤,但在政治上却各自为政,互不承认对方的权威。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经常因为领土争端而发生冲突和战争。

而阿龙二世作为名义上的君主,虽然在表面上保持着对帝国的统治,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削弱。他无法有效地干预各国的内政和外交事务,也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势力。因此,阿龙王的主要职责变成了维护各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

昭仪时期[]

在阿龙一世逝世后,阿龙二世继位,但他未能有效地控制帝国的局势,导致帝国的崩溃。在混乱中,阿龙二世被刺杀,标志着阿龙王朝的终结。

“昔有阿龙帝国,威震四海,富强无比。自龙氏始祖创基以来,子孙相继,国势日隆,至龙二世之时,已成霸业之极。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龙二世虽英明神武,却难挡命运之轮。内有权臣弄权,外有强敌环伺,帝国渐显疲态。加之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一日,帝国大厦倾塌,二世遇刺身亡,皇族血脉凋零。自此,阿龙帝国分崩离析,各地诸侯纷纷自立为王,昔日辉煌尽付流水。

——《昭仪书•国篇》”

七王之难[]

阿龙二世的死,使得帝国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安。诸侯们为了争夺大权,展开了血腥的内战——“七王之难”。

七王之难的根源,是阿龙一世在退位前的最后一个行为——他知晓阿龙二世能力平平,治下的诸臣诸国注定不可能如同被他指挥一样受阿龙二世指挥;于是他把阿龙帝国大量的领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子嗣宗亲们,并允许他们自称为仅次于“帝”的“王”,以期他们能看在自己的脸面和实际的利益下,拥护阿龙二世作为阿龙帝国新的继任者。可惜阿龙一世看走了眼,一个阿龙一世眼中的忠臣,实际上的野心家伊那乌·阿米斯(Iynaw Amis)在这次封赏中获得了肥沃的土地——安兰,被称为“安兰王”。在阿龙二世当政时期,伊那乌就开始和各地的诸王秘密联系,通过种种手段间接控制小诸侯国,以“剿匪”为借口大肆扩充常备军力(根据后来史学家考证,那些匪徒大概率也是伊那乌的私兵),并在最终着手谋划夺取阿龙帝国的帝位。

阿龙二世因故逝世后不久(一些记载称伊那乌派遣的刺客刺杀了阿龙二世,但目前没有充足的史料证据能证明),他随即纠集六个诸侯王和柱国,发动了对年幼的阿龙三世的叛乱,也就是所谓“七王之难”。这场内战不仅加剧了帝国的分裂,也使得各地原本的附庸国趁火打劫。他们纷纷宣布独立,摆脱了阿龙王朝的统治。各路诸侯,原本在阿龙二世统治下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在“七王之难”爆发后,如今纷纷亮出了獠牙,意图在这场权力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有的诸侯忠于阿龙三世,开始集结兵力讨伐伊那乌;有的诸侯借着平叛的旗号招兵买马,却又暗中对伊那乌寄出了投诚信;有的诸侯直接加入了伊那乌的大部队中,希望成为从龙之臣,整个帝国混乱无比。

战争的号角响彻云霄,帝国的疆域被分裂成无数小块各怀鬼胎的诸侯国,每一寸土地都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诸侯们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不惜付出无数无辜的血与泪。无数城市被攻占,村庄被焚烧,无数家庭破碎,哀鸿遍野。

不久,伊那乌率兵攻占了阿龙帝国的首都。在那一天,阿龙三世看着大军进入皇城,悲愤交加,拿起白绫,自挂东南枝。临死之前,三世立下遗诏,册立禁卫军统领安德娜炽·薇娜什(Endnech Vinash)(曾是三世的情人)为后,国家军政大权全权由其代理,这个百年的帝国覆灭了,正如后世说的

“他站在一颗之前没看到过的桃树上,地上的卫兵变成了他身边的花瓣,但其实他早已死在了宫门前的雪地。“

——《惊龙全传·阿龙三世结局》

“七王之难”持续了三年多,以伊那乌的胜利告终。无数生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消逝,这场内战不仅改变了帝国的命运,也永久地改变了帝国人民的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阿龙二世的死成为了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七王之难”则为帝国书写了最黑暗、最血腥的句号。

在这段混乱时期,其它有野心的人物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利用阿龙二世的死和内战的机会,夺取了权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些新的政权,有的是由原有的诸侯建立,有的则是由新兴的势力崛起。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相让,使得整个地区再次陷入了一片混战之中。

后阿龙帝国时代[]

柱国战争[]

大约自公元8世纪中叶至1141年,阿米诺斯地区战乱频繁,内外战不断,阿诸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到了公元11世纪上半叶,新崛起的塞尔柱帝国将阿米诺斯地区划入势力范围,启明教廷的至高导师伊达姆(Ngidam)倡议双方议和停战,并建立了松散的联盟。双方虽是盟友,但仍冲突不断,只是碍于教宗的颜面,相较于前几百年略有收敛,不过此时阿米诺斯的战争也从内战开始向外战转变,以依巴氏守人为代表的卡拉库姆人在启明教的影响下也逐渐产生了对阿米诺斯的认同。这种政体一直维系到十二世纪,直到契丹人征服了阿米诺斯。

西辽统治[]

1141年,西辽征服阿米诺斯地区。根据西辽史料记载,当时的阿米诺斯地区各国需每年向缴纳一定的贡金和牲畜,新统治者上位需要西辽册封。西辽统治者承认启明教的合法性,允许阿米诺寺和启明经学院正常运作,甚至相传耶律大石在征服阿米诺斯时,公开承诺保护启明信仰,换取启明宗教精英的支持。得利于西辽早期宽松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阿米诺斯文化没有衰退,而是在继续发展。

西辽后期,屈出律篡夺权利后,取了极端压迫手段,尤其是针对中亚的启明教徒群体,成为加速西辽灭亡的重要原因。

屈出律要求中亚启明教徒改信佛教,尤其在各启明教中心地区,强迫民众放弃启明教,皈依佛教,大量阿米诺寺被拆毁或改建为佛寺,启明经学院被关闭,拒绝改宗的学者被处决,宗教书籍被焚毁,启明教和阿米诺斯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屈出律的宗教迫害引发了阿米诺斯社会的强烈反弹,直接动摇了西辽的统治基础。在屈出律统治的短短十年内,阿米诺斯地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人民起义,等到成吉思汗派哲别率蒙古军队进攻西辽时,部分启明教徒将蒙古人视为“解放者”,主动提供情报、补给甚至加入蒙古军。

蒙古统治[]

蒙古帝国征服西辽后,对阿米诺斯地区的治理延续了蒙古传统的统治模式,又借鉴了部分西辽统治的成功经验,最终在阿米诺斯地区形成较为宽容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蒙古人信奉萨满教,认为“长生天”(Tengri)赋予统治世界的权力,但对其他宗教保持开放态度。成吉思汗颁布《大札撒》,明确规定不干涉被征服民族的宗教信仰。阿米诺斯地区的启明教,萨塔教,天原教均被允许自由发展,宗教场所(如阿米诺寺)受到保护。阿米诺斯族人被蒙古人分为四等人中的色目人,担任官吏、商人,享有较高地位。但同时,蒙古对阿米诺斯地区进行强制人口迁徙与混居,将阿米诺斯工匠、学者迁至蒙古本部(如哈拉和林)或中原,削弱地方反抗潜力;安置蒙古部众、钦察突厥人进入阿米诺斯地区,打破了原有民族聚居结构。

圣阿米诺斯帝国(Ougid Aminoac Gnehs)[]

13世纪末,北方的诺斯部落走出了英勇的战士兰卡·么列乌(Lanka Meriew),他四处征战,打退了衰弱的察合台汗国的强权,成为阿米诺斯地区的实际掌控者,并将领土范围扩大到里海西南(今伊巴沙德一带)。

启什历672年(公元1312年),启明教教廷至高导师盎普傅那·诺座埃实(Anpufegna Gnozoaij)为兰卡加冕全阿米诺斯至高领袖、启明圣主之徒。兰卡于14世纪上半叶建立“圣阿米诺斯帝国”,并成为初代君主,统一了阿米诺斯民族,使得现代意义上的阿米诺斯民族概念形成。

圣阿米诺斯帝国设启明教为国教,称额佐瑙赤·洪图拉颜为”先行者“,并”服从圣主的旨意“。圣帝国沿用了“启明圣堂”时期的启什纪年,因此圣帝国年间的文献多用启什纪年记载。

他认为自己是启明教圣主的圣徒并有能力成为新的启什导师。于是将远古之神伊巴什作为自己的名,称伊巴什一世·兰卡·么列乌。其后每一任君主都冠以伊巴什之名,兰卡作为帝国的缔造者,被尊称为伊巴什格因(Ibashegin) ,阿米诺斯国父、启什导师、启明圣主之徒。自此也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了封存千年的阿米诺斯民族历史。

兰卡在位期间国家昌盛,人民富裕,被称为“伊巴什格因之兴”。

圣帝国时期建立了大研究院,主要研究宗教史以及主要由经验组成的科学,以及翻译从别的地方来的文献资料。圣帝国早期的宗教环境比较正常,后期由于战争和利益集团割据,导致了宗教矛盾逐渐尖锐、环境不断恶化。大研究院也逐渐变成各利益集团攻击对手的工具,后来在战争中险些被毁,小部分资料损失或散落到民间。但这些资料仍然是研究圣帝国及之前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圣阿米诺斯帝国初期,权力交接相对平稳,人民生活相对富足。

格伦不哥战争[]

然而好景不长,圣阿米诺斯帝国的建立与繁荣始终是察合台汗国的眼中针。

启什历674年7月6日晚(公元1314年),也先不花率三万精兵奇袭圣阿米诺斯帝国格伦不哥。当地守军英勇奋战但最终因装备与人员上的巨大差距而惨败。察军在也先不花的领导下打开了格伦不哥的城门并展开了残暴的洗劫,鲜血染红了阿姆木河。

格伦不哥失守后,得知消息的伊巴什格因急率麾下启什军分两路包抄也先不花。

"大战是惨烈的,自从撒马尔罕蛮子(圣阿米诺斯帝国对察合台汗国的蔑称)占领了这里,哀怨使神鹰闭上双眼,泪化作雨水淅淅沥沥的散落在这片腥红的土地上。怒火化作利刃,刺杀每天都发生着,但不管成功与否,迎接着人们的都是血腥残忍的屠杀。一一《国殇》

很快,伊巴什格因所领的圣帝国军抵达了格伦不哥。怒火便瞬间蔓延到了每一个圣帝国军上,"卑鄙无耻!勇士们,我们圣阿米诺斯帝国已经到了危及存亡之际!我们以前退让过,得来的只是残酷地压迫!现在我们强大了,难道还任由他骑在我们的身上,奴隶我们吗!不干不休,我们要让他知道,那个可以肆无忌惮地压迫我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格伦不哥幸存者的带领下,很快两支部队便展开了激斗,湿润的土地和高昂的士气已经预告了也先不花的失败,在惨烈的战场中,他急领亲卫逃离了战场,而身负重伤的伊巴什格因眼见追逐无望,便下令收军回师并重筑格伦不哥。

格伦不哥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两国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格伦不哥的惨败使也先不花失去了威望,原本让位与其的怯伯复位,二者的争斗使汗国政局陷入了动荡之中;另一方面,身负重伤的伊巴什格因不久便撒手人寰,而且在他的弥留之际,望着他那年幼的儿子,他发布了一个令国家为之后悔的决定,一个使圣阿米诺斯帝国陷入到两次四国战争泥潭的决定一一一《圣阿米诺斯帝国公约》

“⋯⋯今封柯达多伦·缪·斯于阿图木格一地,提备撒马尔罕蛮国的袭击。封卡兰额尼·哈达·伲佐多于南布伦斯一地,戒备纳森达汗蛮国(圣阿米诺斯帝国对钦察汗国的称呼)的袭扰。提卡特·斯戈达诺,布兰瓦尔,登那什,斯特·尼戈兰多分别于托兰切特,斯特达克与坎特里克辅佐新王于年幼⋯⋯”

九月秋花战争[]

启什历839年(公元1474年),王子伊巴什五世·伊尔兰·伊勒萨经成年礼后正式成为了圣阿米诺斯帝国的掌权人,然而其懦弱的性格与平庸的能力,很快使其成为了萨马尔党派摄取权力与财富的工具。混乱的朝野随及便引发了圣阿米诺斯帝国最大一次的饥荒。同年九月中旬,萨马尔党派的敌对党派森挲兰,打起"持帝王,清内奸"的口号率兵进入了卡什干特地区,萨马尔党仓皇派兵,不久这场战争席卷了整个圣阿米诺斯帝国。

战争持续了数月,平民百姓遭受着巨大的痛苦。

”九月秋花拂地零,血染妫水泪湿裳。风吹去,不动悲楚愁绪。“取自《国殇》的这一句便是对场战争最好的描述。

伴随着九月秋花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南布伦斯战争的打响,萨马尔党派的灭亡也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启什历840年(公元1475年)随着“宣告国民”,九月秋花战争正式拉上了帷幕。然而,多年后《圣阿米诺斯帝国公约改定条款》的颁布,又暗示着这并非结束。

第一次四国战争[]

启什历851年(公元1486年)《圣阿米诺斯帝国公约改定条款》的颁布使圣阿米诺斯帝国一下分为了斯柯雷塞登、坎特里克、卡利维亚斯与达尔米莱克四国,圣阿米诺斯帝国成为一个名义上的空壳。

斯柯雷塞登由乌穆姆威尔·斯柯雷塞登(乌穆姆威尔一世)在赛马斯罗夫带领民众发动起义独立成立。控制了圣帝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坎特里克与卡利维亚斯组成阿尔图别诺斯联盟在另一个地区发动起义,并分别成功控制了圣帝国六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土地。

达尔米莱克由北方各游牧民族共同建立,建立者是北部少数民族统治者图尔库茨克·贵尔萨克斯。

启什历880年(公元1514年)斯图亚克会议的召开使各个势力陷入了九月秋花战争再起的猜测之中。斯柯雷塞登是当时森挲兰党派的魁首,各个势力开始相互猜忌。

启什历882年(公元1516年)一场罕见的瘟疫突然爆发,各个势力忙于应付朝政上自身的利益而启明教教廷又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向民间发去赎罪券,声称瘟疫的爆发是因为圣阿米诺斯帝国人们罪孽的深重导致的,只有购买赎罪券,才能洗去自身的罪孽,使这场瘟疫终止。人们纷纷听信,但瘟疫却没有一丝停下的表现反倒愈演愈烈。对死亡的恐惧与政府的不负责使圣阿米诺斯帝国民间的激烈情绪愈演愈烈。最终随着卡利维亚斯领导人"我们这个国家怎么了?怎么如此颓唐?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斯柯雷塞登的不负责,它挟持启明教压榨百姓的民脂民膏。跟这些硕鼠在一起,怎么能治好我们这个国家?"的发言,整个圣阿米诺斯帝国沸腾了起来。随即以卡利维亚斯为首的同盟于第九届波诺切特会议上取消了斯柯雷塞登方面的帝王权力,斯柯雷塞登方面自然不允许这种事件的发生。

同年斯柯雷塞登军秘密派兵进入卡利维亚斯棼塔那地区,卡利维亚斯守军怱忙防守,战争很快便打响,并从卡利维亚斯的棼塔那席卷了整个圣阿米诺斯帝国。

为扩大本国生存空间,四国之间展开了近百年的战争,而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是波尔若夫会战。

启什历886年(公元1520年),卡利维亚斯与坎特里克联合攻打达尔米莱克与斯柯雷塞登,在波尔若夫平原展开激烈的交战。波尔洛夫平原是通往南方埃加托斯特卡姆的大门,埃加托斯特卡姆北部中部为森林南部靠近海洋,拥有大量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为争夺此地,卡利维亚斯出兵20万攻打斯柯雷塞登属地的波尔若夫,由于卡利维亚斯为四国中战力最强大的国家,而达尔米莱克与斯柯雷塞登为盟友关系。决定联合出兵8万,对抗卡利维亚斯。最高指挥官叶米曼诺斯费拉图采用避交远攻政策,使敌人战线过长被逐个击败,最终,联军以伤亡4万人为代价歼灭并俘虏12万人。

战火纷飞,狼野四遍。在各个势力为自己的利益厮杀之际,又有谁在乎圣阿米诺斯帝国的利益呢?

不久,四次布什干特战役与格洛兹会战宣告了以斯柯雷塞登为首的协议同盟(协议同盟:斯柯雷塞登、坎特里克)的失败。

第二次四国战争[]

”北风萧瑟,触水寒,烟山一野,狼烟还。一季春夏秋冬,不变这世态炎凉。“

一一《国殇》

自启什历889年(公元1523年)卡利维亚斯当政,圣阿米诺斯帝国仍日渐衰落,第一次四国战争的爆发甚至加剧了瘟疫的蔓延,整个圣阿米诺斯帝国上空似乎笼罩着死亡的云雾。唯一改变的是,卡利维亚斯方面放弃了对启明教的保护,易龙芝与阿迪汗也早在战争中化为了废墟。

启什历893年(公元1526年)维佐额·赤兰于萨拉起义,卡利维亚斯政府怱忙应对,很快起义风波席卷整个圣阿米诺斯帝国,随即协议同盟便单方面宣布了卡利维亚斯权利的终结并声称只要当政便会给予民众食物与自由,战争时隔3年又打响了,这场战争便是圣阿米诺斯帝国落日黄昏末最后一场大战。

卡利维亚斯政府为了权力舍弃了部分土地给诺盖汗国、马拉什王朝与布哈拉汗国以换取它们的支持。

启什历897年(公元1530年),伴随着洛布凡决战的爆发,最终卡利维亚斯政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腐败的政治,又能让它走到多远?

此后各地起义不断爆发。

圣阿米诺斯帝国终于1636年被农民起义推翻,国祚324年。起义军们建立帝国,国号“阿米诺斯国”,史称“卡罗尼亚帝国”。

卡罗尼亚帝国(Ougid Kaluonya)[]

卡罗尼亚前期[]

卡罗尼亚帝国是“帝皇”卡罗尼亚·伊马达(Kaluonya Imada)通过农民起义建立起的位于里海附近的封建帝国,起义军以以红穗草为起义军标志,在图兰平原发动了“红穗起义”。最终在血月之战中全歼帝国军主力,斩杀敌将苏尔坦·哈吉。之后起义军势如破竹,攻下旧都哈比夏,终结了行将就木的圣帝国的统治。

建国初期,政局动荡。1637~1638年间,一度被布哈拉军队占领。1637年,布哈拉汗国遣大将帖木儿率三万铁骑入侵。卡罗尼亚轻敌冒进,命步兵方阵渡河强攻,遭布哈拉重骑侧翼冲锋,阵型崩溃。卡罗尼亚身中数箭,当阵阵亡。卡罗尼亚之侄乌穆尔·伊马达临危受命,智勇无双。布哈拉铁骑虽众,终溃败如潮退。

统治时(1658~1698),帝国局势相对稳定,在1693年短暂被布哈拉汗征服。时任帝皇乌班·乌穆尔逃至索尼招玛,布哈拉军以投石机轰击城墙,乌班见败局已定,于是让军队自己选择是否跟随他与索尼招玛城共存亡,最后战死于乱军之中。

1698年,阿米诺斯恢复独立。喀尔德·乌班(1702~1723在位)即位之初,哥萨克人两次窜至伊巴什地区抢劫,被阿米诺斯人组织军队歼灭。

1722年,王储伊巴斯·乌班(Ibas Ubnam)发动叛乱,从此开始长时期的王族内讧及阿米诺斯人与乌兹别克人之间的激烈斗争。一直等到阿布·伊巴斯(1747 ~ 1763在位)即位后,混乱局面结束,国势转强,他和他的儿子伊巴斯·瓦赫伊德(1763~1787在位)进行的“东征运动(阿布和伊巴斯对以布哈拉为主要目标的军事行动的统称)”和“北征服运动(阿布和伊巴斯对以达尔米莱克为主要目标的军事行动)”中,卡罗尼亚多次侵入布哈拉汗国境,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布哈拉在与卡罗尼亚的作战中逐渐衰落,1771年,伊巴斯借着布哈拉撒马尔罕起义内外交困之际,率军入侵布哈拉,最终迫使布哈拉割让数座城池和巨额赔款,布哈拉实力大减,“东征运动”基本结束。

1764年至1769年,伊巴斯与达尔米莱克的英普乌二世进行了陆陆续续的战争,双方不分胜负,最终以英普乌的早逝告终。1773年,伊巴斯征服达尔米莱克汗国,标志着“北征服运动”的结束。

时间来到十九世纪,阿米诺斯与布哈拉仍在进行长期战争。与此同时,它面临来自沙俄,波斯日益严重的威胁。

19世纪波斯恺加王朝与卡罗尼亚于1804年、1846年发生了两次战争。在1801年波斯与英国签定的《英波条约》中,波斯国王承诺如果卡罗尼亚受沙俄支持进犯印度地区,应派遣军队协助英国进攻卡罗尼亚,直到沙俄放弃对印度的野心;并承诺拒绝法国或沙俄军队取道波斯进军印度。

第一次波阿战争[]

1804年,卡罗尼亚帝皇由于此时欧洲深陷拿破仑战争的泥潭,英国无力援助波斯之际,在俄罗斯的授意下,悍然对波斯发动了进攻,俄罗斯也派遣了小部分驻阿军队参与作战,第一次波阿战争开始。1805年2月,卡罗尼亚军队进逼波斯首都,这时波斯国王根据1801年与英国签定的《英波条约》,请求英国给予援助。可英国当时正在组织第三次反法同盟围攻法兰西第一帝国,对于伊朗的请求置之不理。《英波条约》就像一张废纸一样被英国人抛在了脑后。

对于英国人的出尔反尔,波斯人怒火中烧,就反目寻求与英国在欧洲的死敌法国合作。而此时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也与欧洲列强组成的反法同盟打的焦头烂额,拿破仑正打算利用波斯牵制俄国的精力、瓦解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双方一拍即合。

1807年5月,法波签定《菲肯斯坦条约》,在条约中波斯和法国同意联合对抗英国和俄国。在外交接触的同时,法国还派遣了由克洛德加当内领导的军事代表团前来援助波斯反对卡罗尼亚和俄罗斯的战争。不过好景不长,拿破仑在1807年6月在欧洲弗里德兰大败俄军后,次月法俄两国签定《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为打击英国,拉拢俄国,拿破仑立即抛弃了昨天的盟友波斯。

不久,阿俄联军包围德黑兰,波斯人屡战屡败,向法国求救的请求被拒绝。面临困境的波斯只好再次向英国求助,双方因利益相同重修旧好,然而英国还是不愿真诚帮助波斯,打着自己的算盘。英国援波抗俄,只是为了防止俄国占领波斯,威胁英属印度殖民地,并不想全力支持波斯收复失地。最终在1808年,第一次波阿战争以波斯割让部分领土,英国为避免印度殖民地遭到俄罗斯威胁,加强对波斯军援而告终。

波斯依靠他人的错误的战争思路和混乱站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纳海王朝[]

1824年,伊泽尔·纳海(Изел Нахай,1789~1845)利用大臣党派势力废除卡罗尼亚帝皇,建立纳海王朝,定都北城。纳海王朝初期(1824~1845)帝国实现政治统一,国力日益强盛。

第二次波阿战争[]

1846年,波斯试图夺回第一次波阿战争的失地,乘着伊泽尔新死,纳海王朝结束,卡罗尼亚政局变易之际,在英法的支持下[5],于7月16日突袭今米斯自治州地区,第二次波阿战争爆发。7月19日至25日,波斯军迅速击溃阿米诺斯军前沿防线,占领萨木尔喀(Samrka)并切断阿米诺斯军补给线,当地穆斯林居民(原波斯领土,塔萨教徒和穆斯林交错混杂)响应波斯号召,协助围攻阿米诺斯重镇阿南,但应缺乏重炮未能攻克,转为长期围困。

卡罗尼亚在两次波阿战争后的领土变迁,红色部分为卡罗尼亚割让给沙皇俄国的部分,橙色为波斯割让给卡罗尼亚的部分

八月初,波斯占领米斯州南部大部分地区,直逼索尼招玛。中旬,波斯攻占撒施涅(Sashnie),切断里海南走廊,直逼伊巴沙德。卡罗尼亚的军队节节败退,当时的卡罗尼亚帝皇阿喀(Aкха)向圣彼得堡紧急求援,沙俄要求卡罗尼亚割让东北的大部分俄谭斐普草原,给予沙俄单向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交换沙俄出兵,阿喀没有其它办法,只得答应。八月二十日,俄阿签订《阿北条约》,确定割让东北部分俄谭斐普草原地区于沙俄,租借厅和港沿海部分于沙俄,给予沙俄港口航运权,军事通行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约合2000万卢布的军费以支付行动,《阿北条约》的签订成为了卡罗尼亚开始沦为沙俄保护国的标志。自八月下旬至次年九月,阿波双方保持僵持态势。

1847年九月,俄军名将帕斯科维奇率军突袭波斯营地,迫使波斯军撤退,十月,俄军便深入波斯腹地,波斯军因装备落后、士气低落而无力抵抗。屋漏偏逢连夜雨,英国撤回支持,波斯陷入孤立。1848年,战争以阿俄联军的胜利,波斯的失败结束。

卡罗尼亚虽然得到沙俄驰援而免遭战败,但换取沙俄军援的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政治让步还是使帝国一蹶不振——这是卡罗尼亚经济和政治同时走向衰亡的开始。

卡罗尼亚晚期[]

你可曾见过,一列铁的火车,用铁爪,在草原上奔驰,用铁鼻孔,打着响鼻,在湖泊的雾霭中隐没?

还可曾见过,在它的后边,有一匹长着红鬃的小马驹,将纤细的前腿抬近头部,拼命地奔跑着、腾跃着,追着它一路穿过草原,宛如节日里赛马的角逐?可爱而又可笑的小傻瓜啊,你真傻!

你这是要追到哪里去呀?莫非你还不知道,铁马已战胜活马?在这黯然无力的原野上,你的奔跑,已无法追回,过去的时光。

————[俄]叶赛宁《四旬祭》

十九世纪70年代,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开始显现出衰败的迹象。 由于连年的战争,支付给俄罗斯的军费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国库空虚,债务累累,帝国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农业产出下降,又未能及时跟进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经济结构单一,无法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帝国内部的政治腐败严重,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贵族和权贵们忙于权力斗争,忽视了民众的需求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政府的权威和效能大幅下降。

经济困境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在社会各阶层中蔓延。抗议活动和罢工此起彼伏,社会秩序开始动摇。

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帝国的内涵,但同时也带来了冲突。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矛盾,使得社会更加分裂。多民族的帝国内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边缘地区的民族群体开始寻求更大的自治权,甚至独立。分裂运动的兴起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国际上,沙皇俄国对卡罗尼亚的领土和资源虎视眈眈。边境冲突不断,外交孤立使得帝国难以获得外部支持,加剧了其内部的危机,尽管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但卡罗尼亚帝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机构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科技创新的滞后,使得帝国在工业和军事上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

随着诸多问题的不断积累,卡罗尼亚帝国的崩溃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格纳提斯(gnatish)”运动[]

第二次阿波战争后,沙皇俄国强占厅和港作为其黑海舰队新的停泊港口,并对阿米诺斯来往商队收取重税,此举引起伊巴沙德民众和商人的强烈不满。厅和港是阿米诺斯最大最重要的黑海港口,不少阿米诺斯商人凭借购买自伊巴沙德廉价的粮食和水果运至小亚细亚乃至欧洲北非,再购入诸如丝绸制品,玻璃制品等奢侈品售卖得利。沙皇俄国强占厅和港作为其黑海舰队新的停泊港口,并收取重税意味着沙俄彻底垄断了卡罗尼亚的对外贸易,大量阿米诺斯商人,地方贵族收到严重打击,甚至破产者不在少数。这些利益受损的商人和贵族被认为是后来秘密反俄结社的重要经济来源,而破产的商人因为其平均较高丰富的阅历和常年的奔走而大多成为中坚骨干成员,明面上继续小规模贸易,暗中负责联络因沙俄土地政策与工业倾销破产而参与其中的失地游牧首领与手工业行会领袖和各秘密结社之间的联系。

俄军进驻厅和港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陆续发生了数百起俄军与厅和平民起冲突以致死伤的事件,卡罗尼亚政府对于这些冲突一味地迁就俄方,启明教和基督教的冲突,斯拉夫文化和阿米诺斯文化的差异使得厅和乃至全卡罗尼亚对卡罗尼亚政府的不作为和俄罗斯的蛮横的愤懑和不满愈演愈烈,卡罗尼亚全国尤其是北部和西部的秘密反俄结社的数量和规模大约在此时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秘密反俄结社主导者大部分为启明教神职人员,商人提供资金支持,利用宗教网络(如经学院,阿米诺寺)组织秘密活动,在卡罗尼亚东部和西部各出现了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秘密结社,即东方的阿米诺斯神鹰会和西方的启明者同盟,后来阿米诺斯神鹰会改组成的神鹰军是“大起义”的发起者。

1878年9月1日,时任俄罗斯驻厅和总督彼得·弗拉基米尔外出视察时被人枪杀,刺杀者为厅和的阿米诺斯族青年奥克夫·格纳提斯,在刺杀成功后不久格纳提斯便被俄军抓获并处以绞刑。

“当我们前去抓捕他时,他在混乱的人群中镇静得站着,没有躲藏,对着我们笑。我想他根本没有想过刺杀的成功与否,只是想对俄罗斯人发出宣告:'你们对阿米诺斯人所做的一切,阿米诺斯人都记得;而俄罗斯的血债,只能由俄罗斯人的鲜血来偿还。'”——抓捕奥克夫·格纳提斯的卡罗尼亚警察的回忆

该起事件在以西阿米诺斯地区为主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厅和,欧内德搜的工人(绝大部分是启明教徒)在部分秘密结社的组织下上街游行,火烧俄罗斯进口商品进行抗议。这场反帝国主义游行后世以格纳提斯的名字命名,即”格纳提斯运动”。不久,俄军和卡罗尼亚警察使用热武器驱散,屠杀手无寸铁的游行示威民众,无论是参加游行的还是未参加游行的阿米诺斯人死伤无数,这场游行最终被被镇压下去。最后,这场轰轰烈烈的反俄运动以卡罗尼亚政府向沙俄致歉,为彼得修建纪念碑,安抚暴动的人民,抓捕“祸首”告终。该起事件大大降低了阿米诺斯人民对卡罗尼亚政府的归属感和信赖,进而加强了各秘密结社的力量,此时的阿米诺斯如同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那样,沉寂而又孕育着爆发的力量。

“大起义”[]

1880年,由阿米诺斯神鹰会改组成的神鹰军在伊巴什守地区[6]发动了意图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革命,他们宣称要建立“属于阿米诺斯人的阿米诺斯国”。初期,卡罗尼亚根本没有对此起突然的起义有任何的准备,神鹰军势如破竹,一路占领了整个伊巴什守地区,围困厅和港,卡罗尼亚腐败而低效的官僚体系甚至不能及时地将伊巴什守地区出现大规模叛乱的消息传至北城,甚至是沙俄知晓厅和港被围困后卡罗尼亚中央才知道伊巴什守地区出现了大规模起义,此时已为时已晚,一时间阿米诺斯各地起义不止,启明者同盟在东部的安兰地区发动起义声援神鹰军,卡罗尼亚政府无力抵挡,节节败退。英国见此良机,暗中向神鹰军提供军事装备,以期搅乱中亚局势,甚至进而在阿米诺斯地区扶植一个亲英政权,以神鹰军攻入厅和港的沙俄租界为标志,“大起义”进入高潮。

沙俄见此情形,为了维护自己在中亚的利益,派出了10000左右的干涉军进行干涉,俄军兵分两路,一路自高加索向厅和进发,一路由草原总督府前往北城。以神鹰军为代表的各起义军英勇抗争,但最终不敌沙俄,阿米诺斯又沦入卡罗尼亚的腐朽统治和俄罗斯的掌控之中。

1884年,受大起义事件的影响,帝国彻底沦为俄国的受保护国(见俄罗斯征服中亚),在卡罗尼亚成为受保护国后,沙俄长期在阿米诺斯地区征兵,并派遣军队驻扎,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再革命运动”[]

1905年,受俄罗斯1905年革命影响,卡罗尼亚地下结社再次发动了反俄起义,但不久便又被沙俄镇压,这次起义中。

阿米诺斯红色政权(Оугэхнуг Ызцижч Иужчюхэш Советский Аминоас; Ougehgnog Ihziz Iyuhziuhehs Sovietcki Aminoac; OIISA; ASSAR)[]

1920年2月,在当地人民群众和苏俄红军的攻击下,沙俄的傀儡卡罗尼亚帝国覆亡,阿米诺斯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阿米诺斯人民代表苏维埃。

1924年阿米诺斯人民代表苏维埃划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一个自治共和国——“阿米诺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经过苏联的高度集权化发展,阿米诺斯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脱离苏联独立后,阿米诺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维埃通过独立决议宣告阿米诺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停止存在。

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OEG. Gnabnail Aminoac, OGA; AFR)[]

1991年5月30日,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签署了著名的《阿米诺斯联邦宪章》成为中亚地区的联邦制共和国。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联邦民主党——堡安·伊巴什维格(Boan Ibashwig)宣布就职,发表著名的“永不言弃”讲话(Aminoac-QINAY UBGNOY!)

“多年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回首过去,问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否充分利用了所获得的机会。我们有着同样的使命。在您的一生中,您会发现事情并不总是公平的,您会发现发生在您身上的事情并不总是应得的。

你们必须低头奋斗,奋斗!奋斗!永远,永远不要放弃!不要屈服,不要退缩,永远不要停止做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没有值得做的事情是轻而易举的。你越是为正义而战,就会面临越多的反对。

你必须进入这个世界,将你的希望和梦想转化为行动。

阿米诺斯始终是梦想之地,因为阿米诺斯是真正信仰者的国家。当启明教导师在建立伟大的帝国时,他们祈祷。当阿米诺斯民族的人们起草《联邦宪章》时,他们四次祈求我们的主。因为在阿米诺斯,我们不崇拜政府,我们崇拜圣主!”

依巴氏守反恐战争(Nauloab Naf Ibahsihsow)[]

1992年1月14日凌晨5时14分,受到内部恐怖主义者挑唆,一群自称“依巴氏守人”的恐怖分子宣布建立伪“依巴氏守共和国”,意图分裂国家。恐怖分子对阿米诺斯公民进行煽动、洗脑,并强迫其加入恐怖组织。

伪“依巴氏守共和国”得到了外国的援助更加兴风作浪,对阿米诺斯公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详细见依巴氏守围城),犯下了磊磊罪行,死亡和失踪的阿米诺斯人至少达10万人以上。

此次事件点燃了阿米诺斯民族的怒火,连日来巷战以及各种冲突不断进行。7月1日15时许,战斗在米斯自治州首府索尼招玛升级为大规模街反对恐怖组织的反击战斗,此举点燃了“依巴氏守”恐怖分子的怒火,并发生了残酷的依巴氏守围城。

索尼招玛城内随着恐怖分子的冲入,与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军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此前大部分平民已经护送至联合国维和驻军营地,但城内的炮火无时无刻再摧残人的灵魂。火光,导弹的坠地声,巷战之中的步枪声此起彼伏,这是最黑暗的一天。

1992年7月10日,在大屠杀最惨烈的一天,有6万名男女老幼,经历千辛万苦逃离到索尼招玛市郊的一个联合国维和驻军营地求救并被接纳。巴格奇(现在为米斯自治州首府索尼招玛的一个区)作为联合国的安全区,当时该地由约6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保护。“依巴氏守”恐怖分子闻讯赶来,人数比联合国的维和人员多几倍,要求驻军司令打开大门,许可他们进入。维和驻军无力抵抗并让步,退让在一旁,不闻不问。“依巴氏守”恐怖分子随后占领该地。在这里寻求保护的阿米诺斯的11.2万人中有约2.1万名阿米诺斯武装人员试图连夜逃离该安全区,他们在崇山峻岭奔逃时遭到恐怖分子炮轰,其中一部分人被包围后杀死。

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征调预备役投入反暴乱战斗,于1994年6月最终打败恐怖组织,其首领“伊其陆特·阿加德斯”乘私人飞机逃离海外,在沙特阿拉伯坠机而亡。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领导正义的阿米诺斯人民打败了伪“依巴氏守共和国”,宣告阿米诺斯人民的伟大胜利,摧毁了意图分裂阿米诺斯族人的巨大阴谋。

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阿米诺斯[]

1996年,领导阿米诺斯族民战胜恐怖分子的英雄堡安·伊巴什维格逝世,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公民议会联邦院对其追授“阿米诺斯民主英雄”称号以及“反恐勇士”奖章。[7]

1997年6月6日,经过阿米诺斯公民的选举,前布津市长哈基米·费佘就任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联邦总统一职。

迈入21世纪,哈基米带领阿米诺斯国重振旗鼓,积极参与社会贸易合作,联手赛里斯方积极参与“一带两路”,明显改善了国内经济情况,发展旅游业。

2002年,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联盟(不是WTO)。

2003年联邦总统哈基米通过《议会及其制度改革法案》,正式确立三权分立,公民民主选举,大公民议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2006年12月,大公民议会通过修改《联邦宪章》改总统任期8年为5年的决定。

2011年,根据《联邦宪章》第三章规定:阿米诺斯联邦共和国联邦总统任期为5年,可连任两届。选举新总统曼布·斯罗尼(Manb Skaluoni)成为新任联邦总统。

2018年,旅游业成为了阿米诺斯国国内支柱产业,国民平均收入(年)达240万米诺阿镑(约3万欧元)。

2021年,哈基米重回政坛,当选联邦总统。

2024年6月2日,联合国通过涉阿米诺斯国入联决议。

↑ 上古阿米诺斯人认为对伊巴米诺神殿不尊会导致民族再受分裂与战乱涂炭之苦,因此会直接处死献神。然而在后期的阿米诺斯,这条规则成为了权贵迫害他人的理由,刑罚也变得千奇百怪。

↑ 该小说成书于卡罗尼亚帝国早期,当时的史学家提出了停转纪年法,用于为术伊起义标注时间。以最后一届部主大会召开后第一年为元年。

↑ 原野战争的主帅,约110年在纳其兹汗郊外战斗时阵亡。

↑ 后世文献中称”南北二朝“时一般是指启明圣堂与阿龙帝国。

↑ 1826年1月,波斯从英国获得军事贷款,并签订“德黑兰条约”,英国承诺提供武器和顾问支持。

↑ 伊巴什守地区指约米斯自治州和伊巴沙德自治州地区,也是伪“伊巴什守国”宣称的版图。

↑ 老通史记载为1995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