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有蘭津 津市出土印度德里苏丹国金币之谜
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4-2-18 09:19 编辑
澧有兰津
mmexport050513db15ee14a546c5bd9ecd165961_1708218769817.jpeg (28.56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4-2-18 09:18 上传
津市出土印度德里苏丹国金币之谜
上世纪60年代初,涔澹农场犁田时发现一个小瓷罐,内装金币6枚。1985年,金币由农场财务科移交津市文物管理所,这几枚小金币的发现,还曾在农场发生过一段轶事。
出土金币为圆形,边缘不甚齐整,两面均铸有文字。六枚金币上文字完全相同,但有两种版式,每式3枚。
2000年4月,南京市郊基建工地一座古墓葬发现3枚金币。通过专业鉴定,它们是印度中世纪德里苏丹国第二王朝——卡尔奇王朝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296-1316)打制的。2001年由中国钱币学会牵头,确定津市早先发现的6枚金币与南京发现的3枚金币为同一币制,全国现存仅此9枚。
这款金币由希腊造币法打制,币铭正面释作:“苏丹艾布·摩瓦札夫·穆罕默德沙是世界崇高的苏丹之子”。“苏丹”意为权威、君主,“艾布·摩瓦札夫·穆罕默德”是王命,“沙”即王之意。穆罕默德沙即穆罕默德二世。
关于这款14世纪印度德里苏丹国金币背面铭文的意思,数十年来成了“未解之谜”。2016年,津市市文物局发出悬赏令,悬赏一万元破译金币背面铭文的秘密,经多方报道后,津市有关方面收到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热心人士的电话和邮件。并最终认定,金币铭文的秘密已破译,有3人共同获得一万奖金。
背面译文为:“第二亚历山大,哈里发的右手,信仰者领袖的助手。”而背面边缘阿拉伯文根据英国戴维藏品博物馆的解读意思是:“这枚金币是在698年在德里市区制造的。”(伊斯兰历698年为公元1298年)。
随着这几枚金币的真实身份被破解,也令人好奇津市为什么会和南京一样存有14世纪末的印度德里金币?14世纪时处元朝,我国元朝由于疆域之广大,对外贸易往来频繁,而且任命阿拉伯人管理市舶司,继续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有东西方广泛的交流,自然会留下诸多实物。津市虽然地处内陆,但是身为湖南澧水流域最大码头,湘西北重要商埠,也具有重要的东西商品贸易往来的地位。
近年经发掘整理津市文献,发现了真正具有地名意义的“津市”,首先见于元代宋褧写的《津市留题》。诗曰:“烟霏空翠瞰芳洲,杨柳依稀古渡头。斜日扬鞭倦行役,自惭不及贾胡留。”诗中“贾胡”即为“经商的胡人,泛指外国商人”,根据宋褧在津市的足迹,该诗创作于大约1308年至1320年,证明在元代,津市已有外国人在此经商,或许也是这一时期,外国商人将外国货币带入了津市境内,可作此一推理。